通过探索联系了解孤独

孤独会对健康和幸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正处于孤独流行病的肆虐之中。2023年,美国外科医生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孤独与隔离流行病”的报告,其中描述了与孤独相关的严重健康风险。孤独的人患心脏病、中风和痴呆症的风险大大增加。孤独甚至与寿命缩短有关。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孤独呢?外科医生提出了广泛的政策建议,如增加人们可以联系和社交的场所(如公共公园、图书馆),制定”有利于联系”的政策,如使公共交通更便捷,提供更多带薪探亲假,以及重新评估我们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在个人心理层面,我最近更深入地思考了我们与他人联系的另一个方面:我们的依恋风格。

 

关于依恋的研究源于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思(MaryAinsworth)的开创性研究。他们研究了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但不总是母亲)建立联系的方式,发现婴儿与主要照顾者有不同的互动方式。

 

玛丽-安斯沃思引入了”陌生情境”任务,以观察婴儿在与照料者分离一段时间后重逢时的反应。当婴儿再次见到照料者时,有些会兴奋地冲过去,得到安慰后又继续玩耍。有的会冲过去,但仍然焦虑不安,一心只想着看护人,似乎想确保看护人不会再离开。还有一些孩子似乎并不在意看护人是否回来。他们会不理不睬,似乎在说”我不在乎你离开”。

 

与照料者(也可称为”依恋人物”)分开后的这些反应表明,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潜在关系。有些婴儿似乎是焦虑依恋型的,他们非常担心父母是否会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他们会努力贴近父母,不断检查父母是否有爱、认可和陪伴的迹象。另一些婴儿似乎是逃避式依恋,他们不需要父母的照顾。他们似乎在说,如果父母不总是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关心父母。

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童年早期的依恋方式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联系。他们认为,也许我们在早期的亲密关系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心理模型”或模式,并将其延续到成年。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就学会了为得到足够的照顾而焦虑,那么他在从男朋友或妻子那里得到足够的照顾和关注时也会产生焦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成人依恋的科学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研究表明,总的来说,鲍尔比和安斯沃思在婴儿身上研究过的依恋方式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样存在,而且在成年人的恋爱关系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动态变化。有些人对被抛弃感到焦虑,会被伴侣视为”粘人”。有些人似乎拒绝亲近和依赖他人,会被伴侣视为”冷漠”。有些人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既对被抛弃深感焦虑,又无法敞开心扉和依赖他人。这些人有时会被称为”焦虑-回避型”人,因为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既有焦虑的一面,又有回避的一面。

那么,这一切与孤独有什么关系呢?好吧,如果一般人似乎很难与他人建立联系,那么这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什么联系呢?特别是,我们很难与生活中亲密的人–比如浪漫的伴侣和最好的朋友–建立牢固的纽带,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与他们的关系的看法?依恋风格(可能)是了解我们如何与亲密的人建立联系的最深入、研究得最透彻的方法。那么,关于依恋的文献对孤独有什么启发吗?

 

事实证明,关于依恋与孤独之间的联系,有一篇常常被忽视但却很有见地的文献。简而言之,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以下是一些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