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个人原创 公春兰公春兰 发表时间:2022-06-25 13:04:55 1001 0 7

高考分线陆续公布,有多少家庭陷入了彻夜难眠。包括每一位经过高考的年轻人、中年人都会心有余悸吧。

最近一位妈妈上传了一段视频,是当他知道孩子的高考成绩之后无力又无奈的心情。三年的私立高中花了十几万,结果却是连比较好的高职也很难报考,让妈妈倍感失望、情绪低落。

大部分孩子在求学的路上都是由父母决定的,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有些孩子看似幸运地进入到了父母中意的学校、专业,可是在学校里里却会遇到各种学业上的阻力,甚至面临难以毕业的尴尬。

这很可能是自我破坏的结果。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请停止精神内耗》一书中,作者沙拉.迪芬巴赫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自我破坏是说如果目标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实现的,思考模式就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遇到障碍也不会给自己负面的评价,会抱着“天无绝人之路”的积极心态。

反之如果目标是由于社会期待,比如父母的愿望定下的,虽然孩子会明白自己要有实现目标的决心,但自我破坏却会将内心的真实意志表现出来。在遇到障碍时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结果问题就会持续存在。

所以当家长为孩子做决定时,要考虑到孩子后面的人生,出现自我破坏的风险。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对于那位感到失望的母亲,或许还需要了解另一个心理偏误:当下即永恒的谬论。

当下即永恒的谬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处于被动局面时,确信自己的人生将会一成不变,于是感到瘫软无力,灰心丧气。

另一种情况是处在比较好的状态时,希望紧紧抓住当下的感觉不放,不愿意接受变化,于是停止了一切关于怎样打造全新未来的思考。

孩子中考、高考没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感到失望,觉得孩子的人生从此被别人抛开,再也无法成为佼佼者。事实是任何一个领域,如果他感兴趣就有可能成为佼佼者。

父母意识到自己陷入“当下即永恒”的谬论中,就会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还有些父母满心欢喜地送孩子上了大学,等到毕业时,才恍然明白孩子在大学里由于自我破坏,除了一纸毕业证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接下来反倒进入被动的就业困境中。

为什么父母要替孩子做出那么多重要的决定呢?

因为父母坚定地认为“我是为你好”,我替你做决定是为你好。这其实是进入了另一个心理陷阱:出于善意的认知偏差。

出于善意的认知偏差是说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会给自己好的评价。

“知道自己的行为出于好意就足够了,衡量他人的行为,却要看结果,这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行为。”

有多少被父母决定的人生,进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父母在给孩子报志愿、选专业的时候是出于自己的好意,但考虑过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吗?

而一旦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父母又会更多地埋怨孩子。这样亲子关系难免恶化,也是对家庭、对个人的损失。

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存心伦理,一种是责任伦理。

“存心伦理只对行为背后的意图及其相关的道德价值与原则作判断,不管行为带来的实际结果。”

“责任伦理者则优先考虑行为产生的后果。…责任伦理要求评估行为的一切直接与间接的效果,这当然是一种无法达到的理想境界。”

虽然责任伦理的效果很难实现,但是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提醒人们作出决定时一定要想到它的后果,并敢于承担后果。

在中考、高考后,当选择孩子接下来的人生道路时,父母是否要听一下孩子的意见呢?

以上介绍了三种心理偏误,在《请停止精神内耗》这本书中,介绍了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值得认真学习。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7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