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强迫思维的非黑即白
个人原创
王滋
发表时间:2020-12-26 11:58:31
624
0
1

十七 强迫思维的非黑即白
笔者咨询了许多强迫症病友,总结出强迫症病友思维都有一个特点:非黑即白。他们总喜欢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一会好,什么都好;一会坏,什么都坏。总是这么思考问题,弄的他们也很无措。在这里,我讲讲我对这种思维的看法。
在我患病的时候,也很大家一样,处处走极端,一段时间学习特别好,因为我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过了之后,我又把这套方法全盘否定,所以成绩又下降了。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 我又重新使用那种方法,成绩又好了,过后又全盘否定了,如此循环,搞的自己很憔悴,成绩很不稳定。
直到高二时学了哲学,我才知道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纯粹的“好”与纯粹的“坏”都是极少数的,绝大部分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是相互交叉的。如果大家对这个很难理解,那么就请大家想想太极图,图上的黑与白不是绝对的一半一半的,它们是互相融合,互相交叉的。
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走极端,痊愈后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大家不接纳失败,大家企图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所以造成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思维。如果大家承认了自己有可能失败的后果,就会判断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个中肯的意见。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作者文章
强迫症状背后的焦虑
文章探讨了强迫症状焦虑背后的完美主义动机,指出由于这种动机脱离现实而无法实现,因此焦虑的处理方式不是解决强迫症状,而是与之共存,让焦虑自然消散。
522
4
2
一则强迫思维痊愈的案例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17岁青少年小刚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逐步克服强迫症的过程。文章通过20多次咨询的详细对话,展现了心理咨询师运用森田疗法帮助患者理解症状、改变认知、最终实现康复的完整历程。案例生动展示了强迫症的形成机制、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11690
17
1
一则强迫行为痊愈的案例
文章详细描述了一位35岁女性小红(化名)因艾滋病恐惧导致的强迫洗手行为的心理咨询治疗过程。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和满灌疗法,帮助患者逐步控制洗手行为,从每天500多次减少到20次左右,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1711
5
0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