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无法与孩子做好沟通,是不是态度上需要调整?

无法与孩子做好沟通,是不是态度上需要调整?
原创首发 李丽李丽 发表时间:2018-07-21 10:52:45 1151 0 4

文:李丽

今日关键词:表达

我们对最爱的人,往往表达的爱意最少。

父母最爱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对最爱的孩子表达的爱意最少,而对他们的期望、指责、任务比较多。孩子有了委屈、疑难的问题时,也愿意向家长请教,孩子犯了错误时并不拒绝父母的管教,只是他们无法接受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斥责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难过。而家长斥责孩子的话即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会去反省什么,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愤怒和不平占据了。

要让孩子改正错误,那么一顿严厉的斥责就够了,只不过相同的错误,孩子很可能以后还会再犯;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反省,那么,家长就得运用点拨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在与孩子的探讨中启发孩子、点拨孩子。

乐乐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乐乐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爸爸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爸爸的强迫下,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总是不专心,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爸爸拿他也没办法。

乐乐爸爸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乐乐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乐乐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乐乐变得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家长们应该想到,既然想点拨孩子,就得让孩子先接受自己,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想法。另外,点拨就是让孩子自觉产生正确的想法,这是需要家长的诱导而不是去灌输的。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家长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不惧怕交流

2.当爸爸妈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时,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而爸爸妈妈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也会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温和的态度拉近亲子距离

爸爸妈妈们要记住,点拨的重点在于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定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和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文:李丽

今日关键词:表达

我们对最爱的人,往往表达的爱意最少。

父母最爱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对最爱的孩子表达的爱意最少,而对他们的期望、指责、任务比较多。孩子有了委屈、疑难的问题时,也愿意向家长请教,孩子犯了错误时并不拒绝父母的管教,只是他们无法接受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斥责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难过。而家长斥责孩子的话即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会去反省什么,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愤怒和不平占据了。

要让孩子改正错误,那么一顿严厉的斥责就够了,只不过相同的错误,孩子很可能以后还会再犯;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反省,那么,家长就得运用点拨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在与孩子的探讨中启发孩子、点拨孩子。

乐乐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乐乐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爸爸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爸爸的强迫下,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总是不专心,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爸爸拿他也没办法。

乐乐爸爸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乐乐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乐乐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乐乐变得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家长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爸爸妈妈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孩子在面对爸爸妈妈时就不会因为害怕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大人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孩子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交流,会认真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也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点拨才能发挥效用。

当爸爸妈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时,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而爸爸妈妈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也会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

 

爸爸妈妈们要记住,点拨的重点在于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定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和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4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