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强迫性重复:如何走出这个行为怪圈?

强迫性重复:如何走出这个行为怪圈?
转载文章 张晓霖张晓霖 发表时间:2024-06-14 12:13:36 906 0 6

“好像一种魔咒,也有人把它叫作宿命——因为曾经有过一段残缺的爱,于是一再走到类似残缺的关系里,同时怀着隐秘的、甚至是不自知的愿望:这一次,我要把残缺的部分修好——然后屡屡失败。”

01

在每一家单位都因为同一种原因失落逃离,

每次想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最后都是放弃,

每一段恋情都以同样的情形悲伤结束,

与每个人都难以建立良好关系,

……

“吃一堑,长一智”的谚语似乎不再适用,人生多次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我们会发现:幸福的时刻各有各的美丽,不幸的时刻却总是相似。在学习、工作、恋情、交友里,我们总是会陷入一个“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之中。

强迫性重复是指,一个人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家琼斯把强迫性重复定义为:一种盲目的冲动,重复早期的经验与情境,无关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乐或痛苦。不管这种行为危害多大,或多么具有毁灭性,个体总是被迫一再重复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无能为力,控制不了这种强迫性。

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1920年在《超越快乐原则》一文中提出。他发现,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后,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来把自己不能控制的妈妈的离开变成自我可控的行为。

02

一个人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创伤会驱使他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

这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想要“掌控”过去创伤,想要“重写历史”。

有的人受不了母亲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管的妻子,然后开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战争,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心理空间与独立自主的权利。

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保护自己,成长后不知不觉地就嫁了个身上带着自己所熟悉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潜意识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这个阿斗变得坚强,能带给自己从父亲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但是,这种努力与过去一样,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又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

03

有的女孩童年不幸,有一个虐待孩子、抛弃家庭或酗酒的坏爸爸,她们成年后找的男朋友也常是没有责任心、酗酒或有暴力行为的。

为什么她们在经历了悲惨的童年生活后,在自己终于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环境时,竟然又选择了小时候曾竭力想逃离的环境,难道她们不懂得好坏优劣吗?

不是,这是因为她们心里充满着自责:童年时“爸爸是个好人,如果我更乖更听话一些,他是不是就会对我更好?”,到恋爱时“我不能离开他,他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我要更爱他一些,他一定会变好的。”这既让她们无法敏感地察觉到问题、及时抽身,也纵容了另一方的恶劣行为。

“自责”让受害者感到他仍然对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掌控力,从而回避了彻底的无能为力感。

通过把所遭受的创伤归因于“我自己有问题”,个体得以感受到“只要我自身的问题解决了,创伤就不会再出现”,以及“这个世界还是存在某种公正的”——它们是受害者主要的希望感的来源。

那些受过创伤的个体,出于修复幼年创伤的心理动力,容易靠近施害者相似的人,又由于习惯性的自责选择不离开,在强迫性重复中,悲剧不断升级,形成新的创伤。

04

同样是童年时缺乏父爱,成年以后有的人是向他人索取关爱以弥补自己的缺憾,也有的人是给下一代足够的关爱。

曾看过一个牧师的故事:他对家人特别好,对儿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给他买车,帮他找工作,但儿子对工作一直不满意,整日不务正业且疏远父亲。牧师自我分析后意识到自己是在补偿童年时缺乏父爱的遗憾,想做个好父亲,所以对儿子百依百顺,没有正确地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

这种过度补偿的行为,依然是童年创伤体验没有得到解决的表现。企图在孩子身上修复自己的童年创伤,怎么可能成功呢?

05

弗洛伊德曾说过:“如果没有能够消化好创伤,那些被压抑了下去的东西注定会变成当下的经历被重复出来”。

我们害怕失去控制感,不确定的未来会让我们焦虑,所以我们努力把生活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做点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我们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想要回到事情最初的状态中的渴望,希望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掌控那些在我们年幼时无法控制的东西,改变最后的结果。

童年创伤如果无法得到正常修复,生活就容易陷入恶性的强迫性重复之中,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不断重新经历那些创伤、痛苦。

而且强迫性重复不仅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也经常在家庭里产生代际传递,父亲弱势母亲强势的家庭里女儿长大后性格可能也强势,家庭暴力下成长的孩子以后也容易有暴力倾向。

此外,童年创伤这种深层因素人们往往很难自己察觉,只以为“我脾气暴躁”“我不太信任别人”“我很难与别人亲近”,也有人觉得“我童年挺幸福的,没有受过创伤呀”。其实是自己意识不到,幼时的记忆被藏在“无意识”里面,只默默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只有从过往经历中找到症结所在,

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和将来。

觉察问题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

是新生的开始。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6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