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亲密关系处理不好?从解读我们的依恋类型开始突破吧

亲密关系处理不好?从解读我们的依恋类型开始突破吧
转载文章 周英伟周英伟 发表时间:2023-02-21 21:32:27 1786 0 7

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Harlow)的实验(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依恋时,我们会产生接近TA的愿望(与其分离时感到焦虑),感到威胁时倾向于求助于TA,并且感受到被TA支持着去探索种种新事物。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class=wp-image-123儿童的依恋类型

说到儿童依恋类型就必须要说由艾斯沃斯等(Mary Ainsworth & Witting,1969)设计的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

在该实验中,他们首先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然后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观察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的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的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在孩子哭泣时反应更迅速,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能够与孩子一起玩耍,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整体而言,其情感表达和反应少,与孩子的互动很少,肢体接触少,即便有也主要是功能性的,比如满足生理需求;在情感上则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回应,极少与孩子互动。

3.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这种类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一秒很开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这样的母亲反应不稳定,很难预测,有时候介入过多,干预过多,有时候却忽略孩子明确表达出的需求。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成人的依恋类型

Hazan & Shaver于1987年在《婚恋关系是一种依恋关系》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它有着和早期依恋相似的生物系统,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他们的研究表明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

1991年,Barthofomew & Horowitz 通过实验提出Hazan和Shaver之前所提出的回避型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回避型,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这就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了四种而非三种。

class=wp-image-123

第一种是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过于亲近。无论我们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是痴迷型(preoccupied),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痴迷型依恋的特征是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中,导致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通常,痴迷型的人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矛盾依恋型的人担心他们的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者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恐惧型(fearful)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而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会更关注替代选择,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同时,他们往往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做任何报答。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良好的成人依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有亲密接触的意愿,在长时间分离时会体验到焦虑;

②在压力和感受到威胁时,会向依恋对象寻求支持;

③从依恋对象处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自己建立起对外界事物更为开放的信任感。

依恋类型可以改变吗?

依恋类型一方面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体特质(如气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 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并不会只是被动的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不过,尽管依恋类型能改变,但它们确定后相当稳定而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当然,如果情侣双方共同理解自己的依恋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接纳自己行为和情绪的基础上对恋爱中的矛盾获得新的认知和评价,并且通过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体验改善自己的人际期望、情感体验定势和对他人与自我的表征性质,就可以实现亲密关系质量改善和个人安全成长的双向促进。

 

参考文章:张俊杰《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

—————————

感谢:本文很精炼,转截自CSDN博主「豪欧巴」的原创文章。可以网络查到原文阅读。特别致谢。@!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7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