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之中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是天才还是诅咒?
编译首发
周英伟
发表时间:2022-12-17 14:44:11
1494
0
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对自闭症的干预和治疗,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期,在3岁后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可以确诊。越早发现,越早改善。其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极少数的“天才病”,即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参考《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万幸他有理解他的艾米和一群朋友。爱是所有问题的的解药。
如果您的孩子有天才倾向,某一方特别突出,可以做专业韦氏智力测评、斯欧智力测评来评估智力发育。医院一般有这样的测评,须面对面测评,大概耗时2个小时左右。
孤独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有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障碍,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方面的典型症状。
自闭症和同性恋一样,无法彻底治愈,甚至后者同性恋都不能称之为病,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一个项选择而已。对自闭症干预的核心问题是理解我们如何为这种多样性腾出空间,理解这个空间的意义。
著名的孤独症研究者 Baron 认为:"没人反对在保护 ASD (孤独症)长处的同时对他们的短处做一些干预。但要说"治愈"孤独症就有点过头了。我们担心的是,矫正的过程中, ASD 的那些特殊能力如对细节的关注力、痴迷深入的钻研能力会因此消失。 ASD 既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差异。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救治残疾,同时尊重和珍视差异的存在。” 对同性恋者可以持同样态度。尊重并珍视个体的差异性。
自闭症中常被提起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可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天赋,因此该障碍有时被称作“天才病”。那么它和自闭症(孤独症)有什么区别?分享这篇专家访谈,一起走近这群“不一样的孩子”。
采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们常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从古至今,许多天赋异禀的奇才都因性格上的特点被贴上“怪人”的标签:他们有的脾气古怪,有的性格暴躁,要么行为处事总是格格不入,要么说话为人常常不近人情……
“怪才”的形象在大众文化中也不乏典型,例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一角。这位有着诸多极品行为的天才,有着超高记忆力和分析能力,那些令常人“头晕”的深奥科学概念,只要能用公式和理论解释的他都能信手拈来。
生活里,谢耳朵则是坦然自若地“做自己”,社交能力“几乎为零”且无法与他人共情,对于自己言行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尴尬他也能完全无视,譬如他拒绝跟别人触碰,哪怕是礼节性地握手,他都会坚持需要垫一层纸巾;他有自己无法被撼动的刻板习惯——周一必须吃麦片,周五必须洗衣服,敲门必须敲三下,等等。
“怪才”们是因为恃才傲物才性格差吗?现代精神病学研究指出了另一种可能——他们的确“有病”。是“怪”还是“病”?
在编剧的妙笔下,谢耳朵身上那些古怪的特点变成了“萌点”。其实,这些“萌”正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典型特征。最近自曝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自嘲:“看,我知道自己有时会发表奇怪的言论,但这就是我大脑的运作方式。”
作为较为独特的神经系统疾病,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患者的语言功能和社交沟通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也会出现一定的重复和限制性倾向。在分类上,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支,有联系但不等同于自闭症。
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手册》将这一谱系的发育障碍细分为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雷特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以及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5种亚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斯伯格综合征被视为高功能的自闭症。其实,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虽然存在社交困难、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等,但不会出现严重的语言和智力障碍,而自闭症患者则会在语言、社交和智力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障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中风研究所还发现: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肢体不协调的概率也很大,学不好自行车、难以正常攀爬,就连走路都可能显得格外呆板,甚至会出现一蹦一跳的弹性走路方式。
缺乏情感和社交“技能点”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虽然不畏惧或者讨厌社交,却难以像正常人一样,敏锐地意识到或感受到自己言行对他人情感的影响。他们无法与同龄人良好地互动交流,在社交中总会给人留下“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不识抬举”甚至“缺心眼”的印象。由于总喜欢谈论自己独特的兴趣,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常常被孤立。
“除了不顾他人感受,还有说话低头不喜欢看对方的眼睛——这些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告诉记者。仇子龙在授课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患者。“他不会管别人,上课有问题直接站起来就问。”
“怪孩子”从哪里来?
2015年,美国盖茨基金会曾发表报告指出:全球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口有近3720万人,且男性的患病风险更高,其几率是女性的4-6倍。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新生儿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概率就达到约0.07%。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类似的“古怪”孩子从未得到重视。但随着人们认识到“古怪”是种疾病而不仅是性格,有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些人会患上阿斯伯格综合征?
早在1944年,首次正式记录这一病症的奥地利精神科及小儿科医生汉斯·阿斯伯格,就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总结了诊断中的发现——患儿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大概率有与患儿相似的行为和性格特征。阿斯伯格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是这种疾病的主要诱因,而非其他心理或环境因素。”
此后几十年间,人们又做了大量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妊娠期和分娩时的突发情况、环境问题甚至药物的使用情况,都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诱因,只是相比其它因素,遗传倾向的表现更为突出,而这一特点也与其它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颇为相似。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这种发育障碍仍存在诸多的未解之谜,但在诊断时医生通常会从家族病史、交流互动和辅助评估三方面入手,综合判定一个孩子是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尤其在评估环节,医生会根据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评估,譬如孩子是否有多动倾向;是否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格外集中;是否说话能力正常但缺乏逻辑,不在意自己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是否内心乐意与他人玩耍,但因为不会交流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是否行为固执刻板,难以灵活变通并适应外界变化,等等。
在我国,随着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阿斯伯格综合征确诊患者的数量也在增多。
“如今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得(阿斯伯格综合征),而是我们诊断的手段越来越准确,使患者数量看上去在增加。”仇子龙说,“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目前全球都没有一种直接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疾病的核心症状。”
罹患这种疾病的儿童,需要医生和家属尽早的行为干预和辅助药物治疗,才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感和冲动行为,防止其受到社会的排挤,导致向抑郁症发展。
拿“天才病”自我恭维恐怕不妥
谢耳朵的“怪萌”只是影视剧里的艺术塑造。在现实里,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往往会被视为“怪咖”。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毅力,才能过上一般人的独立生活,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某些领域的“天才”。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菲茨杰拉德在《天才基因:阿斯伯格征天才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对全人类的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名人大家,不少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菲茨杰拉德通过对几千名患者和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细节进行对比,最终认为,许多名人非常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特征。
比如说牛顿——这位曾用理性之光指引人类的伟大科学家。菲茨杰拉德通过对牛顿生平资料进行梳理,发现牛顿“不擅长社交沟通,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批判和质疑,会突然暴躁或大发雷霆,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 牛顿的兴趣狭窄却异常专注,无论是对科学还是对炼金术,他都能做到完全无视外界而坚持自己的极端狂热,于牛顿而言,这些事情对他的巨大吸引力,远远超出任何形式的情感,这可能是牛顿终身未婚的原因之一。
“除了语言和行动方面缺乏直接的资料佐证,牛顿的方方面面都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诊断中的标准。” 菲茨杰拉德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了牛顿,菲茨杰拉德的“阿斯伯格名人清单”中,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英国知名政治家丘吉尔、音乐天才莫扎特、美国作家海明威等名人也都赫然在列。
给名人传记“问诊”未必可靠。那么,在当下社会,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名人多吗?至少,马斯克认为自己算一个。
“脑洞清奇”“疯言疯语”是公众给他的标签。他公开表示自己“现在不是外星人但过去曾是”,还会口无遮拦地称别人为“白痴”……对于自己格格不入、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马斯克认为这是自己得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锅”,他在最近一次综艺节目中自白:“我重新发明了电动车,准备用火箭把人送上火星,你觉得我是个普通的正常人吗?”
对于马斯克自称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说法,仇子龙认为有待商榷。
“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是随便一个人说自己是就是的。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病’,正是因为它干扰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导致患者难以像常人一样工作、社交。”仇子龙说。
在近几十年,阿斯伯格综合征被大众文化塑造为一种“天才病”,这也导致很多人慕名而来“对号入座”,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病,真正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是很难拥有正常人的情感生活、顺利结婚生子的。”仇子龙说,“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正常上学、读书,成功融入社会,这些都是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载自北京科技报社。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如果您的孩子有天才倾向,某一方特别突出,可以做专业韦氏智力测评、斯欧智力测评来评估智力发育。医院一般有这样的测评,须面对面测评,大概耗时2个小时左右。
孤独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有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障碍,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方面的典型症状。
自闭症和同性恋一样,无法彻底治愈,甚至后者同性恋都不能称之为病,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一个项选择而已。对自闭症干预的核心问题是理解我们如何为这种多样性腾出空间,理解这个空间的意义。
著名的孤独症研究者 Baron 认为:"没人反对在保护 ASD (孤独症)长处的同时对他们的短处做一些干预。但要说"治愈"孤独症就有点过头了。我们担心的是,矫正的过程中, ASD 的那些特殊能力如对细节的关注力、痴迷深入的钻研能力会因此消失。 ASD 既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差异。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救治残疾,同时尊重和珍视差异的存在。” 对同性恋者可以持同样态度。尊重并珍视个体的差异性。
自闭症中常被提起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可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天赋,因此该障碍有时被称作“天才病”。那么它和自闭症(孤独症)有什么区别?分享这篇专家访谈,一起走近这群“不一样的孩子”。
采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们常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从古至今,许多天赋异禀的奇才都因性格上的特点被贴上“怪人”的标签:他们有的脾气古怪,有的性格暴躁,要么行为处事总是格格不入,要么说话为人常常不近人情……
“怪才”的形象在大众文化中也不乏典型,例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一角。这位有着诸多极品行为的天才,有着超高记忆力和分析能力,那些令常人“头晕”的深奥科学概念,只要能用公式和理论解释的他都能信手拈来。
生活里,谢耳朵则是坦然自若地“做自己”,社交能力“几乎为零”且无法与他人共情,对于自己言行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尴尬他也能完全无视,譬如他拒绝跟别人触碰,哪怕是礼节性地握手,他都会坚持需要垫一层纸巾;他有自己无法被撼动的刻板习惯——周一必须吃麦片,周五必须洗衣服,敲门必须敲三下,等等。
“怪才”们是因为恃才傲物才性格差吗?现代精神病学研究指出了另一种可能——他们的确“有病”。是“怪”还是“病”?
在编剧的妙笔下,谢耳朵身上那些古怪的特点变成了“萌点”。其实,这些“萌”正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典型特征。最近自曝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自嘲:“看,我知道自己有时会发表奇怪的言论,但这就是我大脑的运作方式。”
作为较为独特的神经系统疾病,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患者的语言功能和社交沟通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也会出现一定的重复和限制性倾向。在分类上,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支,有联系但不等同于自闭症。
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手册》将这一谱系的发育障碍细分为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雷特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以及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5种亚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斯伯格综合征被视为高功能的自闭症。其实,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虽然存在社交困难、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等,但不会出现严重的语言和智力障碍,而自闭症患者则会在语言、社交和智力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障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中风研究所还发现: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肢体不协调的概率也很大,学不好自行车、难以正常攀爬,就连走路都可能显得格外呆板,甚至会出现一蹦一跳的弹性走路方式。
缺乏情感和社交“技能点”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虽然不畏惧或者讨厌社交,却难以像正常人一样,敏锐地意识到或感受到自己言行对他人情感的影响。他们无法与同龄人良好地互动交流,在社交中总会给人留下“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不识抬举”甚至“缺心眼”的印象。由于总喜欢谈论自己独特的兴趣,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常常被孤立。
“除了不顾他人感受,还有说话低头不喜欢看对方的眼睛——这些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告诉记者。仇子龙在授课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患者。“他不会管别人,上课有问题直接站起来就问。”
“怪孩子”从哪里来?
2015年,美国盖茨基金会曾发表报告指出:全球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口有近3720万人,且男性的患病风险更高,其几率是女性的4-6倍。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新生儿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概率就达到约0.07%。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类似的“古怪”孩子从未得到重视。但随着人们认识到“古怪”是种疾病而不仅是性格,有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些人会患上阿斯伯格综合征?
早在1944年,首次正式记录这一病症的奥地利精神科及小儿科医生汉斯·阿斯伯格,就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总结了诊断中的发现——患儿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大概率有与患儿相似的行为和性格特征。阿斯伯格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是这种疾病的主要诱因,而非其他心理或环境因素。”
此后几十年间,人们又做了大量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妊娠期和分娩时的突发情况、环境问题甚至药物的使用情况,都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诱因,只是相比其它因素,遗传倾向的表现更为突出,而这一特点也与其它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颇为相似。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这种发育障碍仍存在诸多的未解之谜,但在诊断时医生通常会从家族病史、交流互动和辅助评估三方面入手,综合判定一个孩子是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尤其在评估环节,医生会根据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评估,譬如孩子是否有多动倾向;是否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格外集中;是否说话能力正常但缺乏逻辑,不在意自己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是否内心乐意与他人玩耍,但因为不会交流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是否行为固执刻板,难以灵活变通并适应外界变化,等等。
在我国,随着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阿斯伯格综合征确诊患者的数量也在增多。
“如今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得(阿斯伯格综合征),而是我们诊断的手段越来越准确,使患者数量看上去在增加。”仇子龙说,“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目前全球都没有一种直接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疾病的核心症状。”
罹患这种疾病的儿童,需要医生和家属尽早的行为干预和辅助药物治疗,才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感和冲动行为,防止其受到社会的排挤,导致向抑郁症发展。
拿“天才病”自我恭维恐怕不妥
谢耳朵的“怪萌”只是影视剧里的艺术塑造。在现实里,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往往会被视为“怪咖”。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毅力,才能过上一般人的独立生活,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某些领域的“天才”。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菲茨杰拉德在《天才基因:阿斯伯格征天才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对全人类的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名人大家,不少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菲茨杰拉德通过对几千名患者和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细节进行对比,最终认为,许多名人非常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特征。
比如说牛顿——这位曾用理性之光指引人类的伟大科学家。菲茨杰拉德通过对牛顿生平资料进行梳理,发现牛顿“不擅长社交沟通,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批判和质疑,会突然暴躁或大发雷霆,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 牛顿的兴趣狭窄却异常专注,无论是对科学还是对炼金术,他都能做到完全无视外界而坚持自己的极端狂热,于牛顿而言,这些事情对他的巨大吸引力,远远超出任何形式的情感,这可能是牛顿终身未婚的原因之一。
“除了语言和行动方面缺乏直接的资料佐证,牛顿的方方面面都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诊断中的标准。” 菲茨杰拉德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了牛顿,菲茨杰拉德的“阿斯伯格名人清单”中,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英国知名政治家丘吉尔、音乐天才莫扎特、美国作家海明威等名人也都赫然在列。
给名人传记“问诊”未必可靠。那么,在当下社会,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名人多吗?至少,马斯克认为自己算一个。
“脑洞清奇”“疯言疯语”是公众给他的标签。他公开表示自己“现在不是外星人但过去曾是”,还会口无遮拦地称别人为“白痴”……对于自己格格不入、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马斯克认为这是自己得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锅”,他在最近一次综艺节目中自白:“我重新发明了电动车,准备用火箭把人送上火星,你觉得我是个普通的正常人吗?”
对于马斯克自称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说法,仇子龙认为有待商榷。
“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是随便一个人说自己是就是的。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病’,正是因为它干扰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导致患者难以像常人一样工作、社交。”仇子龙说。
在近几十年,阿斯伯格综合征被大众文化塑造为一种“天才病”,这也导致很多人慕名而来“对号入座”,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病,真正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是很难拥有正常人的情感生活、顺利结婚生子的。”仇子龙说,“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正常上学、读书,成功融入社会,这些都是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载自北京科技报社。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