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等等来访者,让ta自己成长

等等来访者,让ta自己成长
转载文章 徐惠泉徐惠泉 发表时间:2022-05-22 17:10:55 702 2 4
​        有时候,来访者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症状,咨询师会迅速收集信息,迅速完成个案概念化,迅速给定治疗方案,看起来咨询师业务很娴熟,精明强干,但是来访者的体验并不好。

    对于来访者来说,专家看起来如此清晰明白的事,自己竟然没整明白,来访者的感觉可能是自己很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可能内心一半是问题解决的轻松感,一半是对自己无能愚钝的自卑和愤怒,自恋受损。

或者有时候,咨询师过分关注症状,来访者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真正看到,也就是咨询师忽略了来访者的这个人,Ta的喜怒哀乐,Ta的抱负与雄心,Ta在这个世界上的挣扎与无望。这个时候来访者的体验可能是自己是不被关注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看到的,自己是不被重视的,所以自尊会受损,甚至出现防御,——为了挫败咨询师,让咨询师更好的看到自己,于是来访者症状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加重了。

   有时候咨询师很像父母,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愚钝,自己干净利落的帮孩子就处理好了各种事情,这时候孩子的体验就是“我很笨”或者“我不行”,Ta失去了自己去面对、尝试解决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成长的契机,没办法发展出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的力量感。或者,父母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只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这种“缺陷取向”的看待方式可能对于解决问题而言十分便捷高效,但是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看到的,不被理解的,内心可能就会滋长孤独感,自体发育受损,难以发展出力量感和满足感。

    所以,有时候,咨询师要有耐心,不去越俎代庖,慢慢找到来访者成长的契机,鼓励来访者做不同的尝试,对其中有效的部分给予肯定和认可。无效的部分,跟来访者慢慢商讨,共情性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同时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如何改进,跟来访者一起找到更有效的办法,培养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虽然这样做可能慢一点,但也许这才是真正帮到来访者的方式。

    咨询师有时候会受到一种“快速解决问题,彰显自己才能”的自恋性诱惑。如果忍不住,就会频频出手,代替来访者去面对和解决困难,就好像咨询师作为药品去直接杀掉了病毒,但是来访者的免疫力其实没有提高,反而由于咨询师过于强大有力,来访者出现退行和依赖。

    有时候,父母过快出手帮助孩子,孩子也许就会形成一种“依赖”的投射性认同,——“你牛,那我的问题就全交给你了,你都能解决?那我制造更多的问题出来,一直到你无法解决为止!”

    有时候,孩子赢得了比赛,但是输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拯救-依赖”这种情况反复重演,孩子跟重要他人的相处关系模式可能就变成了“拯救者”和“依赖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不断去找一个可以拯救Ta的人去依赖,以建立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

   很多父母无法忍受孩子自己慢慢成长,频频出手帮助孩子,其实是父母早年的原生家庭问题没有解决,Ta会投射性的把孩子看成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的自己很无助需要帮助,所以这个情景会格外触动父母,让父母忍不住去包办代替,父母其实帮的不是孩子,也许只是困在小时候的那个特别无助的自己。

    咨询师需要觉察,当咨询师在咨询里好像要不得不做点什么的时候,往往因为要抵御自己的无能感和无力感。来访者投射了“依赖”,勾起了咨询师的“全能自恋”或者“拯救欲”。

    那么,当咨询师被投射为“拯救者”,自己也觉察到了,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的态度,一般有几种可能:

    一种是“示弱”,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咋解决,但是我愿意理解你的感受,陪伴你在这个感受中呆一会儿,充分体验这个感受背后的意义,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去探讨,看看有什么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你来决定用哪个方案去应对。

    一种是“不确定”,我也许知道一些,但是我不确定对你是不是有帮助,咨询师给出一些想法,同时声明这些想法咨询师也不确定是不是有效,需要来访者自己去感觉体会和修正,来访者可以形成自己有创意的独特解决方案。把决定的主动权交给来访者。

    一种是可以深入探讨,来访者这种“只想要现成答案,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和尝试。”的“依赖-拯救”关系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还有一种可能,咨询师不断建立和维护好咨访关系,但是坚决不给答案,鼓励来访者自己去尝试和探讨,来访者的“依赖”投射频频施放却施而无功,也许就不得不转向自身,自己去找解决办法了,——这种也许适用于那些习惯了依赖的来访者,但是非常考验咨访关系的强度和承受度。

    也许有些来访者会很愤怒,Ta会贬低咨询师,激活咨询师内在的“无用感”、“无能感”,如果受不得这种“激将法”,咨询师也许就会用给方案和干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自恋。

    来访者就会不断否定咨询师,说你给这种干预没用,这个时候上演了“卡普曼三角”,咨询师从“拯救者”变成了“受害者”,来访者从“受害者”变成了“迫害者”,咨访双方都被拖入心理游戏中,咨询变成一场无效的沟通。。。

    所以,咨询师要学会去掉“我是一个咨询师,所以我应该都知道”的全能自恋,真正作为一个人去体验另一个人的经验,不用理论和解释裁剪来访者。让来访者在咨访关系里能安然舒展的呈现出各个面向,不断尝试和发展自己能力。

    也许,这才能让咨访双方在生命的深处”相遇“,一起呈现最美丽的“绽放”。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2人已踩 4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