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和照片如何改变你的自我认知

拍照的结果并不总是令人鼓舞的,你可能认不出照片中的自己。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照片上的我们并不像我们习惯的那样是镜像。有趣的是,许多手机的工作原理都是这样的:当你用手机自拍时,你首先会在显示屏上看到自己的镜像,但一旦拍完照,就会反过来。

 

摄影使人们有可能用一种永久性的影像取代自己创造的瞬间主观影像,这种影像因不受瞬间情绪的影响而被认为更加真实。最早对摄影的描述之一是 “带记忆的镜子”。在这里,记忆被用来比喻摄影。摄影一旦普及,这个隐喻就被颠倒过来,摄影技术被用来描述记忆功能:我们的记忆被视为我们所做过的事情的图像画廊。但这个比喻有误导性,大脑并不像照相机那样存储图像。我们的记忆更像是一个万花筒,我们将不同的视觉记忆片段拼凑成不断变化的图像。

 

要证明存在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形象与现实不符是相当容易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普利(Nicholas Epley)和艾琳-惠彻奇(Erin Whitchurch)的一项实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例子,说明我们在识别自己的照片时存在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实验对象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了几张照片。任务是尽快指出自己的照片。其中一些自拍照经过处理,显示出比真实照片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结果发现,受试者认出经过修饰的自己照片的速度比认出真实照片的速度更快。当然,被试并不知道他们认为经过修饰的照片比真实照片更准确。实验还显示,图片被修饰的程度与受试者的自信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信心越强,对自己真实外貌的重新解读就越多。

以第三人称体验自己

在描述电脑游戏时,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玩家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看到游戏世界,而后者则是指玩家 “从外部 “看到游戏中控制的角色。同样的区别也适用于自拍:你从刚刚拍摄的照片或电影中获得的第三人称自我体验与你从第一人称视角获得的自我体验是混合在一起的。自拍得越多,你的自我认知就越受通过这些图片获得的间接体验的影响。你的外部自我形象不再需要他人的中介。你就坐在自己身边,就像几秒钟前的自己。

 

与镜子中的影像不同,照片是静止的,无法与之互动。在面对照片时,更容易从外部视角审视自己。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写道:”在非工业化国家,许多人在被拍照时仍然感到忐忑不安,认为这是一种侵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一种对人格或文化的升华掠夺,而在工业化国家,人们却寻求被拍照–觉得自己就是影像,被照片变得真实”。

 

人们很容易忘记,与镜子不同,通过照片可以接触到的不是现实,而是图像。因此,照片往往会削弱直接体验,因为它所唤起的情感不同于人们对被拍摄情境的记忆,而是叠加在一起的。家庭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现在的智能手机对我们的记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奥利维亚的美国军人家庭

七岁的奥利维亚和姐姐一边笑,一边用芭比睡袋盖住打瞌睡的父亲。父亲瘫坐在椅子上,胳膊从一侧探出,手里抓着一个空酒壶。在她们的游戏中,父亲变成了芭比娃娃。当爸爸/芭比开始口齿不清地说话时,女孩们继续咯咯地笑着。爸爸/芭比流着眼泪,呼吸急促,说出了他后来解释说是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