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识到他们的未知吗?

中国哲学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知识”。然而,我们是否实现了这一理想,尤其是关于承认无知的部分?在这方面,专家与非专家有何不同?韩玉燕和戴维-邓宁在《行为决策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专家往往在他们工作的领域拥有更多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他们更擅长在这些领域做出决策或预测。气象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职业培养了良好的元知识–人们对自身知识的了解。他们的工作不仅相当常规,经常重复(如每日预报),而且他们的工作还与概率有关,并通过随后(如一天后)的实际天气形式获得对其预测的持续反馈。这为气象学家提供了完美的条件,使他们能够掌握良好的气象知识,避免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知道的多)。

 

其他专家则需要应对更难预测的结果。以金融专家的专业知识为例。金融市场的变动是出了名的不确定,股票价格也极难预测。一项研究发现,专家对股票价格的预测无法优于偶然性。一个常用的比喻是,猴子向棋盘投掷飞镖,也能预测出这种结果!尽管如此,金融专业人士也难免过度自信。

 

在研究中,Han 和 Dunning 调查了三个专业领域的自信判断:气候科学、心理统计和投资。他们向专家和非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真假问题。对于每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给出的答案进行信心评级。最低的置信度为 50%,反映了真假猜测正确的概率。最高分是 100%。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计算出个人的实际表现(正确率)、平均信心评级和过度自信(信心与实际表现)的分数。他们发现,专家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低于非专家。个人元知识的质量可以从校准中看出–在给定置信度下的表现与置信度的匹配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与非专家相比,专家的校准能力更强。

 

当研究人员分析专家的信心与他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知识的吻合程度时,出现了一种不同的模式。如果信心完全一致,则正确答案的信心评级为 100%,错误答案的信心评级为 50%,两类评级之间的差距很大。正如研究人员所预料的那样,他们的三项研究的综合数据显示,专家(84% 对 75%)的平均值比非专家(70% 对 69%)的平均值要大。

Alain Samson based on data from Han & Dunning (2024)

然而,专家和非专家之间的差异在正确答案(84% 对 70%)上要比错误答案(75% 对 69%)明显得多。换句话说,两组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专家更关注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专家的元知识总体上可能更丰富,但他们并不善于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与非专家相比,专家在正确时表现出更多的自信,但在错误时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怀疑。

韩和邓宁思考了这些结果对知识和专长概念的影响。专家似乎并没有践行孔子等思想家的哲学理想,因为他们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知道什么,而不是不知道什么。他们推测,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来自于我们的奖励系统,该系统对 “自信的知识 “有积极的偏好。例如,科学文献中的出版偏差表明,人们更愿意阅读支持假设的研究,而不是不支持假设的研究。

 

就个人而言,鼓励人们从错误中学习有助于减少专家和非专家的过度自信。在最后的评论中,作者承认缺乏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缺乏知识缺乏认识,那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它会妨碍他获取知识、听取他人建议和做出正确决策。

相关推荐: 性幻想与人格

Source: Trovato / Unsplash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研究过世界各地 1 万多人的性幻想。迄今为止,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最有趣的现象之一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性幻想。 例如,最一致的发现是,在所有年龄段中,20 多岁的人往往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