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创伤: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个人原创
周英伟
发表时间:2022-11-21 23:25:36
1286
2
11

今天的围脖是在锅炉上吧。 整理下一些关于离异创伤对孩子的影响。互联网没有记忆最好,人是可以选择性忘记的。在咨询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创伤来自于原生家庭,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创伤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失衡的系统里。
在家庭动力系统内,严父慈母是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的协调和分工。父性原理是“切断的机能”,是去引领和创造;母性原理则是“包容的机能”,是滋养和放松。每个人都有自己位置和潜在功能。一旦失衡,就必然有替代。
在儿童精神分析的一个长程课程里了解到“新起点项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NBP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Wolchik等人为了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而开发的一项干预技术。
NBP以个体-环境交互模型和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离异母亲进行为期十周的培训(每次1.75小时),以及两次个别辅导(每次1小时),旨在提高母子关系质量,增强母亲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进父子接触与联系。减少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离异家庭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和授课老师一样,真心觉得国内的民政部门在办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时都应该引进这样的项目。在办理婚姻登记和离婚登记都必须强制学习婚姻辅导课程,告诉人们婚姻的本质,以及男女各自需要面对的风险:财产的风险、出轨的风险、丧偶式育儿的风险,以及爱情和婚姻的区别。课程可以提升人们在婚姻冲突中沟通能力,以及育儿之道,还需要告诉人们该如何体面的离婚,如何重建离婚后秩序,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表明,离异对3-16岁孩子的影响更大,对女儿和母亲的影响要大于对儿子和父亲的影响(或是男性更善于隐藏感情?)。孩子年龄越大,离异带来创伤越小,且离异的影响会在离异2年后递减。离异后两年内对孩子的冲击最大,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女儿来说,会出现躯体症状和攻击性。对女儿长大的亲密关系影响更大,女孩长大对婚姻的信心、育儿意愿走低。(这差不多是20年前的研究数据了。现在这么卷,感觉不离婚也是持续走低吧。)
成熟、理性的离异本身并不是问题,聚散本是人间平常。但离异后每个人如何重建生活秩序以及彼此的沟通方式才是问题。这个过程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尽管离异通常会带来创伤,但能够理性对话的离异也会带来新的转机,各自欢喜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学会面对复杂的感情以及理解人性能力,这将是一项宝贵的受益终生的品质。
对孩子来说TA的家庭系统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消亡而消失。研究表明,那些离异家庭但仍能和睦相处、任一方父母仍能保持和孩子良好沟通、有亲密感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那些生长在低冲突、形式婚姻的家庭里的孩子的状态差别不大。甚至要要优于那些冷漠的、高冲突的家庭。
好好相遇,好好告别。转身需要学会放弃,还有慈悲。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在家庭动力系统内,严父慈母是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的协调和分工。父性原理是“切断的机能”,是去引领和创造;母性原理则是“包容的机能”,是滋养和放松。每个人都有自己位置和潜在功能。一旦失衡,就必然有替代。
在儿童精神分析的一个长程课程里了解到“新起点项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NBP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Wolchik等人为了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而开发的一项干预技术。
NBP以个体-环境交互模型和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离异母亲进行为期十周的培训(每次1.75小时),以及两次个别辅导(每次1小时),旨在提高母子关系质量,增强母亲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进父子接触与联系。减少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离异家庭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和授课老师一样,真心觉得国内的民政部门在办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时都应该引进这样的项目。在办理婚姻登记和离婚登记都必须强制学习婚姻辅导课程,告诉人们婚姻的本质,以及男女各自需要面对的风险:财产的风险、出轨的风险、丧偶式育儿的风险,以及爱情和婚姻的区别。课程可以提升人们在婚姻冲突中沟通能力,以及育儿之道,还需要告诉人们该如何体面的离婚,如何重建离婚后秩序,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表明,离异对3-16岁孩子的影响更大,对女儿和母亲的影响要大于对儿子和父亲的影响(或是男性更善于隐藏感情?)。孩子年龄越大,离异带来创伤越小,且离异的影响会在离异2年后递减。离异后两年内对孩子的冲击最大,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女儿来说,会出现躯体症状和攻击性。对女儿长大的亲密关系影响更大,女孩长大对婚姻的信心、育儿意愿走低。(这差不多是20年前的研究数据了。现在这么卷,感觉不离婚也是持续走低吧。)
成熟、理性的离异本身并不是问题,聚散本是人间平常。但离异后每个人如何重建生活秩序以及彼此的沟通方式才是问题。这个过程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尽管离异通常会带来创伤,但能够理性对话的离异也会带来新的转机,各自欢喜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学会面对复杂的感情以及理解人性能力,这将是一项宝贵的受益终生的品质。
对孩子来说TA的家庭系统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消亡而消失。研究表明,那些离异家庭但仍能和睦相处、任一方父母仍能保持和孩子良好沟通、有亲密感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那些生长在低冲突、形式婚姻的家庭里的孩子的状态差别不大。甚至要要优于那些冷漠的、高冲突的家庭。
好好相遇,好好告别。转身需要学会放弃,还有慈悲。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2人已踩
11人已赞
作者文章
脱单难,完美主义者如何打破全能自恋的茧房
本文从心理咨询视角深入分析了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恋爱困境,揭示其背后的全能自恋防御机制和完美主义茧房现象。通过三阶干预模型(认知解冻、情感解绑、关系重构)系统性地破解自恋防御,帮助来访者建立真实情感连接。文章详细阐述了病理机制、技术难点和疗效评估维度,为专业咨询提供实践指导。
778
1
0
如何破解大龄青年的婚恋困局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大龄单身人士营造单身人设的心理动因,探讨了社会压力、自我认同危机、人际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并提出了健康发展的建议。文章结合存在主义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980
0
0
亲密关系中的追逃模式,各流派是如何工作
本文从心理咨询角度分析了回避型依恋人格与焦虑型依恋人格在恋爱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探讨了不同治疗流派对这种关系的解读和干预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情绪聚焦疗法等,并提出了关系发展的潜在结局和治疗建议。
1970
9
0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