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暴徒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暴民心理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甚至在古典罗马时期就已得到承认。互联网为暴民心理增添了新的变化,但这头野兽却依然如故。

破坏性暴徒的特征

法国天才古斯塔夫-勒庞于 1895 年描述了暴民行为的基本特征。从那时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他的版本《人群》进行了调整: 大众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一书,但他的书名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当代一本关于社交媒体运作的书中。

 

勒庞将暴民的精神状态描述为一致、情绪化和智力薄弱。他可能是在描述网络平台上人们的从众心理,他们通过 “点赞 “或转发来放大他人的观点,情绪化严重,缺乏怀疑精神或纪律性。

 

戴面具、携带徽章或旗帜,或穿上非正式制服(如摩托车团伙穿的皮夹克),都可以增强人群的匿名性。在匿名的面具下,暴徒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会减弱。他们变得不再独立,这意味着他们关注的焦点从自身转移到了群体。在这种去个体化的状态下,暴民成员会做出不受约束的行为,如破坏他人财产和抢劫–这些行为是他们作为个体不可能做出的。虽然暴民暴力在不同的背景下表现形式迥异,但所有暴民暴力都具有去个体化、无抑制和强烈的情感关注等共同特征。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这些特征在社交媒体群体中也很明显。然而,网络暴民也有一些有别于老式街头暴民的组织特征。首先,网络暴民的规模可以大得多,因为他们跨越国界,将相同的主题带到地理上分散的行动中。因此,在世界各地的街头抗议活动中都出现了同样的极右翼反移民主题,即领土入侵和取代本土居民。

就组织活动的速度而言,网络暴民具有组织优势。网络暴民还具有集中指挥的特点,并受到诸如 “这将是疯狂的!”等信息的煽动。(美国 1 月 6 日)和都柏林街头暴乱者的 “bally up, tool up”(戴上面具,携带武器)等信息所煽动起来的。

在 1 月 6 日对美国国会大厦的袭击中,暴乱者之间以及暴乱者与领导者之间随着暴力事件的进行不断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他们还记录了事件发生的过程,随后利用这些视频进行自我标榜和宣传。

不幸的是,与勒邦关于暴民成员智力薄弱的观点一致,这些录像随后被用来将数百名暴乱者投入监狱,这表明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思熟虑。

从某种程度上说,使用社交媒体的暴民由于其潜在的规模、速度、全球范围和中央组织,对社会秩序的威胁更大。这就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即在网络讨论组中流行的仇恨言论与现实世界中的破坏性暴力结果之间存在着联系。

网络仇恨言论与现实世界暴民的交集

在社交媒体互联互通的当代世界,很难在仇恨言论和攻击行为之间划清界限。心理学家一直都不善于协商这一界限,因为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越界做出仇恨行为,而绝大多数人却不会。

概括地说,有几种貌似合理的解释: 表现出攻击行为的人受到强烈情绪的左右。同时,他们的抑制力也会减弱。似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暴民的影响,无论是街头暴民、网络群体,还是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奇怪混合体。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接触过极端主义思想而变得激进。

无论如何解释暴力事件,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看,当社交媒体被允许播放煽动性言论时,挑起破坏性暴力往往只是时间问题。

打击社交媒体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按照这种逻辑,在网上放大仇恨言论在法律上等同于在拥挤的剧院里大喊 “着火了”。如果有人受到伤害,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为了防止这种伤害,我们必须取缔仇恨言论。如果 X、Reddit、Telegram 和 YouTube 等平台继续宣扬仇恨,无论是在华盛顿、都柏林还是其他地方,都会造成破坏性后果,那么为了公共安全,我们完全有理由关闭这些平台。

相关推荐: Not Just Sadness: Decomposing Depression

I often hear my clients say, “I don’t want to discuss this subject—I don’t want to be sad and get depressed.” Depression is 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