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喊大叫的真相

每当我看到头条新闻或备忘录告诉我们不要再对孩子大吼大叫时,我都想立刻吼回去。

最近,我在《华盛顿邮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如何(以及为什么)停止对孩子吼叫”。这篇文章围绕着”温和育儿法”提出建议,并用神经科学来支持”吼叫会伤害孩子”的警告。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例子,说明育儿指导忽略了关键的细微差别,导致更多的父母内疚和羞愧。

就在这篇反对大喊大叫的文章发表的同一天,我碰巧发现自己和我9岁的孩子进行了一场有些人称之为大喊大叫的比赛。他站在楼梯顶,我站在楼梯底。我们在固执的立场上来回循环。我一边嚷嚷,一边想:”我们哪儿也去不了。”然而,在我周二晚上7点45分完全精疲力竭的状态下,我无法停止这种循环。我丈夫进来把我赶了出去,我们的家庭晚会继续进行。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为此自责不已。不过,经过过去几年我作为”育儿专家”所做的努力,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难过。这是事实。尽管最流行的媒体发出了可怕的警告,但我并没有感到内疚或羞愧。原因就在这里。

Source:VectoriumShutterstock

什么是吼叫?

首先,我们必须给”吼叫”下个定义。大喊大叫和提高嗓门是一样的吗,因为你已经对孩子们说了七遍同样的话,但他们还是没有回答?它与音量、意图或内容有关吗?育儿文章中讨论大喊大叫的方式并没有以一致的方式定义这种行为。当我们在行为科学中研究任何行为时,我们必须从一个可靠的定义开始,否则结果就没有什么意义。

 

例如,尖叫与大喊大叫有着本质区别,通常被认为是更加疯狂和失控的行为。事实上,”尖叫”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提醒人们注意危险的方式,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它更令人震惊。

那些提供育儿建议的人常常把神经科学作为停止一切吼叫的无可争辩的理由。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作者警告说”妈妈或爸爸大喊大叫让孩子倒垃圾,这与担心孩子跑到街上或碰到热炉子时的安全的合理担忧相去甚远,但大脑的反应可能是一样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怎么会有人自信满满地这么说呢?这些理论性很强的说法,似乎得到了神经科学的有力支持,我代表我们所有的家长对此深恶痛绝。

 

吼叫的方式有很多。我在育儿文章中看到的吼叫往往与我家发生的吼叫不符。多年来,我作为儿童心理学家所接触的大多数家庭也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大喊大叫?

的确,大多数时候,吼叫并不是一种育儿策略,而是一种情绪反应。沮丧。不耐烦。不知所措。我认识的父母中,很少有人说他们吼叫是因为吼叫有效。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摒弃这种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现状上:我们压力过大,不堪重负,几乎感受不到结构性的支持。我们的孩子应该首当其冲吗?绝对不应该。当我们在艰难时刻释放一些情绪时,我们应该感到内疚吗?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

什么时候可以大喊大叫?

声称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可以的,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挑衅。这就是我加入关键参数的原因:
  • 吼叫的内容比音量更有影响力。切勿侮辱、指名道姓、贬低或威胁儿童的安全。无论音量大小,这都属于辱骂,是明确有害的。
  • 频率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孩子觉得大喊大叫是家里的常态,那这个家就不安全,也不和谐。我觉得那些继续分享他们对吼叫危害的顿悟的父母可能就来自于此。如果家里有人觉得父母”总是吼叫”,那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 观察你的孩子。当你大喊大叫时,他们是什么表情?如果孩子看起来很害怕,那就有问题了。当孩子的恐惧中心(杏仁核)被激活时,就会启动”战斗或逃跑”神经系统,这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感觉。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很害怕,这就是立即停止的信号。这其中没有任何细微差别。
    • 这里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没有证据表明,许多家庭中典型的偶尔吼叫会像辱骂一样影响神经系统。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两者是有区别的。我花了多年时间与受虐儿童打交道,学习童年受虐的科学知识。大脑中过度活跃的恐惧反应是在反复的惊吓经历中积累起来的,而不是偶尔的”快把鞋穿上!”的吼叫。更何况,许多亲子关系的基础是温暖、亲密和爱,这远远胜过这里或那里的吼叫。

      少一些吼叫,每个人都会感觉更好,所以我的观点并不是”去吼叫吧”的通行证。我支持使用一些策略,让自己在激烈的时刻冷静下来,防止爆发出令我们后悔的情绪。我反对家长普遍存在的负罪感,但当负罪感提醒我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时,一点点负罪感也是好事。片刻的内疚感可以促使我们与孩子修复关系,这才是真正发生关系魔力的地方。

      父母的童年

      我还认识到,如果父母的童年经历过有毒的吼叫,那么任何吼叫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危险。它可能会触发父母自己童年的情感闪回,并引发他们身体的恐惧反应。对于有这种经历的父母来说,吼叫构成了一种身心体验,与我们这些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同。父母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果这意味着追求不吼叫,我支持父母个人这样做。

 

我反对的是一概而论的说法,即任何大喊大叫的父母都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必须以永不大喊大叫为目标。这种一刀切的建议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没有大喊大叫的乌托邦?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绝不大喊大叫”乌托邦的弊端。

 

大喊大叫可以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当然,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情绪表达方式,但有时大喊大叫的行为可以排解情绪(通常是挫败感),让我们可以继续前进。表达而不是压抑我们的情绪,是成为健康父母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遵循上面列出的参数,当我们大喊大叫时,就不需要感到羞愧。事实上,羞愧会让我们更容易压抑,从而有可能在爆发时发出更多失控的吼叫。

 

冲突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当冲突涉及到对孩子大喊大叫时(孩子也可能会对我们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次教育和建立关系的机会。这包括主动承担我们的反应,将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情绪联系起来,并在我们的关系中重新建立温暖的联系(例如,一个大大的拥抱或一个内部笑话)。当我们对孩子这样做时,就会让他们知道,在亲密的爱的关系中发生冲突可以是健康关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段注定失败的关系的预兆。这为我们的孩子建立健康的成人关系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有人大喊大叫,他们也能自如地应对冲突。

没有芥蒂

在我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令人沮丧的反反复复的争吵,包括我们都提高了嗓门(有些人可能称之为吼叫),几个小时后,我和他谈起了这件事。在哄他睡觉时,我承担起了责任并向他道歉。我说:”很抱歉我们发生了争吵。我当时感觉……”然后他填空说:”累了!”他很了解我。他很了解我,”是的,我也很沮丧,因为我们正在努力为你的睡眠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而你却想改变我们的作息习惯。我担心这样做行不通。但你让它成功了,所以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