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少做多得

Source:MaddiBazzoccoUnsplash
新年伊始,您可能正在考虑自己的目标。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新起点效应”,表明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即将来临时,如新年伊始或生日,人们更有可能开始考虑自己的目标和优先事项。
然而,在为新的一年制定方向时,新出现的研究表明,你很可能会忽略一类重要的决议:少做事。

我们总是偏向于认为做得越多越好。这导致我们许多人的任务和责任膨胀。

例如,领导者提出的变革建议中,增加而不是减少现有任务的可能性要高出八倍。现在,高管们开会的时间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230%,而我的研究表明,这种协作水平的提高往往会给员工带来压力。在家里,过去40年来,房屋的平均面积增加了近1000平方英尺,研究人员发现,过去50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工作,但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却成倍增加。

虽然其中一些变化本身可能被视为积极的,但它们也让我们捉襟见肘。最近的报告发现,员工的职业倦怠程度高得惊人,甚至超过了大流行病期间的最高水平。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为此,我们必须挑战”改进的唯一途径是做得更多”这一观念。我们需要开始寻找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所说的”良性减法”,即通过消除某些活动和目标,有意识地发现创造价值的机会。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下面开始:

不同的时间安排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从你的日程安排开始。1930年,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生活将变得如此繁荣,人们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左右。在这样的世界里,新的问题将是如何充实我们丰富的闲暇时间。然而,在这一预言提出一个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这个世界的特点却是时间饥荒,而不是时间充裕。

 

举例来说,看看上班族是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的。现代员工报告说,他们的日程表上永远都有大量的会议,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这种常态既不利于他们,也不利于他们的公司:减少20%的会议可以提高满意度(48%)、生产率(35%)、沟通(45%)和参与度(28%)。

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减少会议次数。然而,他们这样做很可能是以牺牲重要任务为代价,优先考虑紧急任务:重要任务对长期目标和价值观有重大影响,但可能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而紧急任务需要立即关注,但不一定有长期影响。这就好比制定战略计划与处理不高兴的客户之间的区别。后者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关注后者而忽略前者。

例如,英特尔公司鼓励工程师们在周二上午安排四个小时的”思考时间”,以完成重要任务。同样,3M公司将思考时间定为”15%的时间”,谷歌公司则打出了”20%的时间”的旗号,据说这促成了便利贴和Gmail的诞生。

通过为员工留出空间,让他们少做”紧急”事,优先处理”重要”事,这些公司开发出了一些最好的产品。这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你的日程表,能否让你做出一些最好的工作?如何减少”紧急”事项,优先处理”重要”事项?

外包

想象一下,在计划如何改善你2024年的生活时,我给了你40美元来支持你的决议。你会选择如何花这笔钱呢?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会把钱花在物质上,也许是用来安排生活的新计划本,也许是用来在计划的运动中穿的新跑步短裤。当研究人员询问工作的成年人如何分配额外的40美元时,98%的人都选择了类似的方式。

 

然而,这样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一项研究发现,把钱花在把自己从不喜欢的活动中解放出来,比购买物质产品更能产生幸福感。换句话说,虽然新的计划表看起来可以让你控制自己的时间,但花这笔钱把一些不喜欢的工作外包出去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些有远见的组织正在根据这些发现采取行动,鼓励员工外包。例如,据报道,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起了一项倡议,为教职员工提供送餐、洗衣和打扫房间等服务的代金券。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成功的。后续报告显示,使用该计划的医生离开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降低了20%,并认为他们实现了更好的平衡。

 

虽然投资家庭清洁或洗衣服务无疑是一种特权,但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可能的情况下,哪怕是在预算的边际重新安排几块钱,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在忙碌的一周里支付杂货配送服务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你知道了

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我们倾向于做更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欣赏减法解决方案,而是因为我们在头脑风暴过程中容易忽视它们。当人们被提醒思考在当前状态下做减法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这种方法。

 

以此作为提醒。既然你已经明白,少做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果,那么考虑一下为来年设定一个目标或决议,帮助你克服不断追求”更多”的偏见。

文章来源于:ThisYear,DoLesstoGetMore
相关推荐:“快乐处方”赶走假性痴呆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接诊了一位怀疑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的老人。经检查,医生诊断其只是出现了假性痴呆症状,没有开药,而是给出了一份“快乐处方”。老人的妻子10年前因病去世,儿子一家住在上海。今年春节长假结束,他送走了回来探亲的儿子一家后,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