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与”焦虑感”【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2006年05月15日07:53阿城:对。再看下来,尤其是1990年代,普遍焦虑了。连胡同里的一个人,都焦虑,因为真正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了。
查建英:怎么影响他生活质量?
阿城:首先是1949年以后消灭了中产阶级,全国人民都成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可以经受一些物价波动,无产阶级就不能。比如电费涨了,有家底的还能熬一熬,无产阶级怎么熬得起?普罗大国,经济上有点风吹草动,就是普遍焦虑。
查建英:1980年代也有焦虑,但是还没普及全社会。
阿城:那时候主要是新的知识进来了,冲击原来的知识结构的焦虑。
1980年代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工人还好。他们甚至看私营小贩倒卖牛仔裤的笑话:你蹦哒吧你!有俩糟钱儿敢下馆子,你有退休金吗?摔个马趴,你有公费医疗吗你?幸灾乐祸。
查建英:他想:有多少人能穿这种裤子呀!想不到没几年全国上下都穿了。
阿城:有月工资,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障,有几乎不交钱的房子住着,几毛钱的房租,那算什么,不焦虑。
查建英:知识分子、文化人拿着体制内的工资,周围也没什么人发财,也不用攀比,物质消费上还没多少诱惑,都不用发愁,所以都可以去探索、争论、清谈。
阿城:王蒙说刘索拉的小说,是吃饱了撑的的文学。我的看法,工、兵、商、学、士,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惟独农不是,他们什么都没有。我当知青我知道农民什么都没有,结果国家反而还采取以农业养工业的政策。农业税,也就是交公粮,相当重,一交公粮,就是标语:支援国家建设!这是非常残酷的积累。
“文革”时我父亲去乡下,沙河,离北京不远,房东还是复员军人,穷得只能和子女合盖一条军棉被过冬,我父亲目瞪口呆,走的时候把自己的被子留给房东了。“文革”时,延庆县还有农民一家子睡沙子,白天撮出去晒,晚上撮回炕上,图个热乎气儿。
查建英:那你现在回头看1980年代的好多讨论啊、话题啊,其实它是一个特别短暂的现象,有点虚幻,一个更现实的年代已经就在拐角了,但当时没有人预料到。那时大家充满一种解冻期的热情,生活上还有国家给托着,是个有理想也有很多幻想的年代。很多艺术家、作家就觉得没准儿很快就能赶上西方,我们天天在创新嘛。记得黄子平有句俏皮话:小说家们被创新之狗追得连在路边撒泡尿都来不及。王蒙也说作家们“各领风骚三五天”。总之,三五年就把西方作家一个世纪各种流派都给过了一遍,然后就是拿诺贝尔奖啊,出大师啊、传世之作啊什么的。那时真的气儿挺足的,并没感觉后边有这么多问题呢。它还是集体主义生活沿袭下来的一种艺术形态。所以当时提的问题不太个人化,都挺大的,考虑的都是有关民族的、国家命运的大事。来源:南方周末相关新闻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小团体组织 6至11岁的孩子善于组织各种各样的小团体。一帮已经是朋友的小家伙可能会决定成立一个秘密俱乐部。在这个组织里,这些孩子工作十分勤奋,制作会员徽章,商定会议地点(他们宁可选择隐蔽的地方)和起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虽然他们永远领会不到什么是秘密,但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