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学生发泄压力不能光靠“发泄室”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起,北京市石景山区将在区内所有中小学配建3间特殊“教室”——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和“发泄室”。石景山区教委表示,今后招聘教师,将侧重增加心理学毕业生。

  其实,此招减轻学生压力也并非学校的创新之举。上个世纪,日本一家公司老板用橡胶做了一尊自己的塑像。老板就把自己的橡胶化身放在公司的一个专门的房间里,并且对职工说,如果谁对本公司有怒气,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谁对公司老板生气了,就可以随时到这间专门的房间去打老板的橡胶化身。结果由于职员的怒气和不满情绪得到发泄,公司的营业额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公司职员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于是,这种做法被一些企业所效仿,出现了“真人发泄吧”、发泄公司等。

  一项对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比例和绝对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被教师批评等小挫折而导致校园暴力、离家出走、伤害他人,甚至自杀也时有发生。发泄室、发泄墙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可用的发泄工具,在学生转移情绪、调节心理、消除紧张、放松身心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此种发泄方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易使学生产生暴力倾向。愤懑和压力通过“打、摔、写”得以发泄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心理快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可是发泄室、发泄球不会随身携带,当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可能会随便拿起公共物品乱打一气,乱踢一通。记得在一节自习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咚”的一声,同学们被吓了一跳。一问才知,一位同学心情不好,控制不住自己,以拳砸桌。以破坏来发泄不满,可能造成对环境和他人的伤害。一旦选错了对象,压力没有减小,反而培养了学生攻击性行为,文明没有培养,反而增强了学生的破坏欲和暴力倾向。

  其次,使学生是非不分。压力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自身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对物发泄就把自身的怨恨一股脑儿转嫁给所发泄的对象,迁怒于他人他物,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掩盖了问题的真相。压力暂时没有了,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消除。这不是减轻压力而是积累压力。

  再其次,使学生养成了遇事急躁、不会忍耐等坏习惯。如果发泄墙管理不当,发泄墙会成为“骂墙”,成了学校一面粗俗不堪的“风景墙”。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时应当理性地宣泄,文明地宣泄,而不是非理性地发怒。

  救人要救心。无论是“发泄室”还是“发泄墙”,让其解决学生压力问题是靠不住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减轻学生压力要靠多策并举的方法,从根本上说,要实行素质教育。就现阶段对于学校而言,教师要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还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学生心理减压,教会学生科学的、理性的宣泄的办法。如心理压力过大时去看心理医生,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等,而不是一味地发泄。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首页

心理咨询

情感倾诉

心理论坛

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