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前的清晨,李中云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小李,在成绩出来的前一天选择了离家出走,同时带走了母亲的手机及140元钱,只留下一张纸,大大地写了“拜拜”两个字(6月29日《华商报》)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公布,落榜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真实地出现在众多落榜考生的面前。高考作为一种选拔的手段,肯定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
高考作为选拔人的一种方式,在它面前肯定是胜利与失败者共存的。但关键是,相对于这些高考失利的落榜生而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失败和失利问题,更是一次严峻的人生选择,在这个选择的关头,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引导,缺乏科学的关注,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走出心理阴影,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问题,更关系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未来和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所以,我们不能过多地聚焦那些高考的成功者,而忽视了落榜者,忽视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生道路选择。
面对落榜生,我们鼓励他们抬起头,鼓励他们落榜不落志,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的心理干预的介入。首先是社会必须要关注他们。其中学校和社会要尽量避免过度追捧优秀生的“一边倒”倾向,也要避免虽不炒“状元”,但也不管落榜者的片面做法,应多关心和鼓励落榜生。落榜生虽然一时失利,但这些落榜生面临着立即重新设计人生道路的难题,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其人生重大的关口,社会各界不应该淡忘了自己的责任。要利用开设心理热线、设立成才咨询栏目、举办落榜青年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多重形式,对其进行一些人生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一些成功的范例,或者是提供一些有助于自主创业的信息和机会等。其次是家长不能“有病”,也就是说在对待落榜孩子的态度上,以及落榜生的家庭教育方面,不能出现冷嘲热讽、过分对比等畸形行为。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树立高考失利只不过是一次阶段性成长中遇到的暂时挫折而已的观念,要走出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误区,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走出失利的阴影,家长要主动与落榜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引导孩子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定出新的成才和成长计划,走出消极、颓丧,形成一时失利不要紧、终生有成最关键、成才之路千万条、跌倒了要爬起来等的正确导向,帮助落榜生走出心理沼泽,开始新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