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内克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进行了严格的保密,但是之前已经有预测表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会倾向女性,呼声较高的还有阿尔及利亚作家阿西亚·德耶芭、美国作家乔希·卡罗尔·奥特斯和丹麦诗人英格尔·克里斯滕森等,耶利尼克相比是不太被看好的一位。
近日,57岁的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在她的小说和剧本中发出的反抗之声如音乐般流动,她的语言充满非凡的热情,揭露了社会的陈腐思想及其高压力量的荒唐。”耶利尼克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继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 人辛波丝卡之后,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这也是10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第9次颁发给了欧洲作家。
文学奖是本周诺贝尔颁发的6个奖项中第四个揭晓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卡尔十六世颁奖,包括1.3万美元的奖金、一枚金牌和一份证书。不过,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立即表示不会去领奖,因为她忍受不了被一大群人围着的场面,“我有社交恐惧症,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原因。”代替她领奖的将是耶利内克的出版商。在维也纳的家中,耶利内克接受采访时说诺贝尔奖将破坏她的私人生活:“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太棒了,你得奖了’,紧接着第二个想法是‘这将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公众的目光下,你不再是本来的你了。”同时她表示也不会因得奖而做任何的庆祝。
耶利内克的作品,通过广泛的体裁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这些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授奖辞称:“她的写作天性常常难以界定。她的作品在散文与诗歌、咒语与圣歌之间转换,充满戏剧化的转场和电影式的镜头衔接。”
1946年10月20日,阿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在维也纳长大。4岁的时候,她开始学习芭蕾舞和法语,此后接受了多年的音乐教育。1960年她在维也纳音乐学校开始学习钢琴和写作,4年后转入维也纳大学主修戏剧和艺术史课程。1967年耶利内克中断了学业开始专业写作,同年发表了处女作《利莎的影子》。1970年她的第一本书、讽刺小说《宝贝,我们都是骗子》出版,70年代席卷欧洲的学生运动引导她的写作走向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女情人们》、《情欲》以及给她带来世界声誉的《钢琴教师》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奠定了耶利内克在奥地利文学界的地位,在授奖辞中表彰她“延续了奥地利文学上的悠久传统——对于社会的辛辣批判”。
2001年,电影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将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搬上银幕,耶利内克担任了电影的编剧。这部影片获得了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表现了一个年届四十的钢琴女教师对生活和自身没有出路的反抗。总的说来,耶利内克的作品正像电影《钢琴教师》所表现的那样,对于女性生命的揭示,大胆而直接,但是并非让人愉快,在本国这部作品就遭到了很多评论家的反对。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团认为,在《音乐教师》中,耶利内克表现了“一个充满暴力与屈服、狩猎与捕获的无情世界”。耶利内克创作的电影剧本还包括1991年的《玛丽娜》等。
耶利内克至今已经发表了将近30部德语小说和剧本,这些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和瑞典语,但至今并无简体中文版出版,十月文艺出版社率先表示将尽快翻译出版她的作品。此外,世界范围内至少出版过8部关于她的研究著作。目前有报道称耶利内克正在写一部关于伊拉克的书。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父亲搞外遇,9岁小男孩跟着妈妈一起“捉小三”两年,最后心理崩溃,患上了狂躁症。据了解,像这样的“冰冻婚姻”家庭中,六成以上的伢很受伤。 跟着母亲“捉小三”九岁娃患狂躁症据专门办理婚姻官司的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介绍,有一名9岁男孩跟着妈妈一起抓了两年的“小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