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所包裹的时代,即使是我们最深刻的人类体验也正在被技术所塑造和改变,无论好坏,这并不奇怪。 从社交媒体纪念活动到虚拟葬礼,技术正在重塑我们哀悼、缅怀和纪念逝者的方式。
社交媒体作为悲伤表达的平台
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集体哀悼和缅怀的虚拟空间。 Facebook 网页变成了数字纪念馆,亲朋好友在这里分享对逝者的回忆、照片和信息。 这种做法符合 “持续联系 “的心理学概念,即丧亲者与逝者保持联系(Kasket,2012 年)。 这些数字空间提供了一种社区感和支持感,使悲伤者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更广泛的网络分享他们的损失。
数字遗产和遗体网上存在
随着我们的数字足迹越来越多,死后管理网络存在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 现在,许多社交媒体平台都提供了用户去世后的账户管理选项,从而引发了有关数字遗产规划的问题。 Brubaker 等人(2013 年)指出,当丧亲之痛者在网上浏览逝者遗留的信息时,这些数字残留物既能给他们带来安慰,也会给他们带来痛苦。
虚拟葬礼和远程参与哀悼仪式
COVID-19 大流行加速了虚拟葬礼服务的采用,使人们能够远程参与哀悼仪式。 直播仪式和在线悼念聚会已变得越来越普遍,为地理位置分散的悼念者提供了相聚的机会。 此外,在线支持小组和虚拟哀悼咨询课程也为那些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挣扎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H氓rd af Segerstad & Kasperowski, 2015)。
数字悲伤的双刃剑
技术在提供支持和纪念的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社交媒体上对逝者的不断提醒可能会延长某些人的悲伤过程。 随着个人记忆成为公开内容,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数字永生的概念提出了一个人的在线存在应持续多久的伦理问题(Myles & Millerand, 2016)。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数字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取支持网络和资源的途径。 它们允许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保存记忆,并提供了纪念和庆祝逝者生活的新方式。
数字哀悼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哀悼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虚拟现实(VR)可能很快会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们参观悼念场所,甚至与逝者的数字化身互动。 人工智能(AI)有可能创造出更复杂的数字遗产,从而引发对死后身份和记忆性质的复杂伦理思考(脰hman & Floridi, 2017)。
平衡技术与人类需求
在我们探索数字哀悼这一新领域时,必须牢记技术应该补充而不是取代人类在失去亲人时对联系和支持的基本需求。 虽然数字工具可以提供宝贵的资源和纪念亲人的新方法,但它们应该与千百年来为人类服务的亲身支持和传统哀悼方式相平衡。
数字时代的悲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它为表达、支持和纪念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提出了有关隐私、数字遗产的寿命以及哀悼本身的性质等重要问题。 在我们继续将技术融入哀悼过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心对待这些工具,利用它们来提高我们应对失去亲人的能力,同时也尊重深深的个人和人类哀悼体验。
T.S.埃利奥特写道:“这个世界上造成的伤害有一半是由于那些想感觉自己很重要的人造成的。”而且,可以说,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中有一半是由我们造成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天生需要意义,还因为我们夸大了对意义的追求。 把生活看作是一个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就像伟大的杰伊·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