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自闭儿童打架生事 家长拉条幅让其退班

  因学生李明(化名)长期滋事,打同学、老师,大声哭闹,甚至爬到窗口欲跳楼,该班级全体学生拒绝上课。家长们表示,怀疑该学生患有自闭症,出于安全考虑不放心孩子继续上学,除非该学生退出该班。校方表示,学校不能剥夺当事学生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要实现家长们的要求,前提是得到该学生父母同意。

  昨日上午8时许,世纪小学四年级某班的30余位家长陆续来到学校门口附近,随后拿出“还我人身安全”等字样的横幅,默默举起。

  家长代表表示,前日沟通没有和校方以及李明的父亲达成共识。李明父亲坚持不同意让孩子退班,希望以陪读方式让孩子留下来。“这点我们都不能接受,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能让李明再待班里伤害我们的孩子。”家长代表说,为能督促校方解决此事,他们才采取拉横幅的行动,在不打扰其他孩子上学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不满。

  一小时后,家长们收拾好物品,集体前往朝阳区教委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按程序积极处理此事,希望所有孩子尽快复课,不要影响学业。

  昨晚,记者致电该班班主任,对方未透露相关情况。

  - 案例

  家长们说,李明在班级里经常推搡同学,还用桌椅砸老师同学。他们怀疑李明患有自闭症,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但李明父亲称,医生说孩子可能是高智商孤独症倾向,只有在群体中待下去,情况会好起来。对此,朝阳区教委人员表示,根据掌握的情况,李明疑似患有自闭症,但智力没有问题,还未达到上特护班的标准,教委也不能违反义务教育规定让他退学。

  14岁少年康康(化名)的经历,或许能给各方提供一些借鉴。

  自闭患儿康康的幸福生活

  事先要充分沟通

  同样是在普通学校,患有自闭症的康康(化名),成功读完6年小学后,目前已经升入初中。

  “事先跟学校、其他家长沟通很重要。”康康的母亲邹文说,如果不沟通,一旦发生问题,患儿家长就会很被动。

  邹文给孩子选了一所郊区的公立小学,入学前就跟学校说明情况。康康读一年级时,邹文花钱请了一名搞特殊教育的教授到学校,让他给全校老师讲课,告诉他们康康这样的孩子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因为老师提前知道康康的情况,对他很宽容,也会告诉班里学生,“康康和你们有点不一样”。和康康关系好的同学就像一个帮扶小组,会重点照顾康康,让康康感觉很安全舒心。康康喜欢扫地、倒垃圾、擦黑板,老师都会让康康去做。

  邹文也经常和康康同学的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帮一帮,孩子的未来可能就会改变。”邹文说。

  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刚上学时,康康不适应,哭闹、狂躁,会摇动桌椅发出噪声。

  细心的邹文去学校,把康康的桌椅腿用布包好。康康是视觉型学习类型,邹文就在桌面的角落写上“上课不说话,不下座位”,康康看了就会去尽量约束自己。每一次康康的进步,邹文都会和老师一起给康康鼓励,让他慢慢变好。

  为了怕康康影响班级正常教学,家人为康康申请了陪读,花钱请了一位小姐姐陪护康康上学,一旦康康发生不可控制的状况时,小姐姐可以随时带康康离开教室,不影响正常教学。

  邹文说,不到一学期,康康就安静下来了。

  感恩老师家长同学

  康康变得越来越好,同学们帮他,老师鼓励他,让邹文很感动。

  每年六一儿童节,邹文会给全班同学各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康康写感谢卡。这样的方法,让同学也很感动,学生家长也会觉得,康康一家确实不容易,对待康康时,就不会苛刻了。

  邹文还会在学校开大会时,当面感谢所有家长和老师。看到康康的进步,邹文还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北京市教委,教委特地打电话给学校校长,肯定了学校的做法。

  “到最后,他的同学、学校都是一种完全包容接纳的态度,康康在那个环境里面就会非常有安全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邹文说,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患儿家长去努力做的,不是把孩子单纯地扔到学校,别人就必须要接纳孩子,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事情。

  对于儿童自闭症,一般而言,家长或老师如发现孩子有以下的症状就应该引起警觉:

  ·叫孩子名字时他没有反应

  ·孩子见人不笑

  ·孩子老喜欢独自相处

  ·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早熟

  ·孩子不喜欢玩具

  ·孩子常常用脚尖走路

  ·孩子对某些声音或物体出奇地感兴趣

  ·孩子到12个月还不会发声或没牙牙儿语

  ·到12个月还没有手势如指点或挥别

  ·到16个月还不会说单字的话

  ·到24个月还不会说两个字的句子

  ·孩子业已习得技能有所倒退或丢失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编辑:樊雪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帮你了解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朗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瘪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

首页

心理咨询

情感倾诉

心理论坛

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