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感悟生命,初识人性——采薇心理咨询笔记(2)

感悟生命,初识人性——采薇心理咨询笔记(2)
个人原创 程红艳程红艳 发表时间:2019-06-23 21:31:07 1219 0 5

前言:为保障读者流畅的阅读体验,从中自行感知我的咨询机制、采薇的成长,对笔记我不再点评。给力平台的朋友们若有任何疑惑,可以留言提问,我一定会热情回复。祝大家收获多多,幸福多多~


8月9日下午15:00

一、总结3~9号针对拖延的改进

——作用很大,在实践,有时候还是拖延;怀疑疗效也还是三分钟热度

——继续坚持,被问:你觉得什么可以成为源源不断的生活动力?不需要额外费力获取和维持?好的自动运行模式能省很多精力。

其中谈论到:

1. 瑜伽对痛苦的处理——身心分离,不要给情绪做加法,做客观观者

2. 单向思维?没有太明白,百度到一句话感觉有些启发,“一个人平时越习惯于片面地思考问题,就越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用破碎不连贯不一致的逻辑来思考问题的现象”

3. 给大脑清晰指令的作用,不要人为添加混乱和纠结

4. 心理暗示的作用,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即便有客观原因也应尽量做正面的心理建设。

二、针对自我负性评价的探究

——为什么觉得自己不是个好老师?

——为什么不能有趣?

——为什么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会不会是有回避处理?

——为什么不想见熟人?

——为什么不能说谎?

探究到最后一问,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承担太多说了太多不想说的话做了太多不想做的事,导致非常不喜欢伪装和说谎。老师说很多事情表面上没有什么关联,但有时候探究到深层次,心理会自动作出选择,就像最后一问,当我感觉找不到别的原因时,我指向了家庭。但在指向家庭时,陷入痛哭。探究中止,老师帮忙调整。

谈及以下问题:

1. 关于注意力,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思维清晰敏捷,做事干脆利落?因为神经回路没有打通

2. 大脑会受长期抑郁症影响产生生理退化吗?不会,我们要打通回路

三、个人总结

整个过程抓不住重点,没有清晰的脉络,咨询收尾的时候老师还帮忙梳理了,仍然感觉散乱,哭之后就提不起精神,一直处在一种木然和丧的状态里,回家咨询笔记写了个大纲就搁置了。

咨询中的一些思想碎片:

1. 同样成长环境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平衡?他们甚至不懂。意识化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不需要很懂,实践了就行。这就好比,你不一定要懂生活,了解人生的意义,你生活就行了,存在即意义吧。

2. 很多时候你以为了解自己,根据别人或自己的看法就可以给出判定,但在心理学上一切都可以被重新且不同地解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很省力啊,所以别轻易判断,倒不如找解决办法。一个问题:心理学相关的人是不是普遍更会应对生活?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更满意?

3. 我们不是在这种自动运行模式,就是在那种里,惰性的存在使得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除非新事物或知识的刺激一时令人醒悟,其他时候我们需要高度的觉知能力,阻止不好的惯性运作。

 

8月16日下午

一、提及上次咨询后状态不佳,再次讨论什么可以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动力。其实我没有答案,唯一让我觉得似乎可以当作答案的是瑜伽,为什么瑜伽可以提供动力?瑜伽可以让人稍微平静,可以控制心理波动。

二、身心分离

三、为什么谈到家庭就会崩?

1. 上次老师介入时,对“委屈”这个词的刺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比较激烈。查看委屈的本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思考自己想到“委屈”时情绪所做的加工,然后身体作出的反应,流泪,胸闷痛,难以呼吸,这种加工和反应电光火石一样快,也要尝试去觉知,切断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自动运行的关联。

2. 详细谈到与母亲、哥哥的相处模式

切断期望,不如把自己当个孤儿,先顾好自己,相处中要身心分离,情绪不要被带走被影响,比如妈妈抱怨谴责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当回事,死猪不怕开水烫,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反射,而客观冷静,无动于衷。

3. 一个切断情绪的方法

可能是之前的谈论中情绪已经几经波动,陷入木然,想要唤起“委屈”情绪失败。下次如果被唤起“委屈”情绪时,如想到妈妈的命运抱怨期望,成长过程中可怜委屈的经历,握一支笔在手里,把这支笔当作所有的情绪,放掉,任它掉落。

四、个人总结

1. 对委屈情绪的追问

过去会经常陷入委屈情绪,记忆中有很长一个阶段,晚上会自己一个人伤心,躲起来大哭一场,但现在比较少会自行陷入这种顾影自怜中,现在的陷入一般发生在跟别人谈论或相处中,表现一是无法维持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无法忍受冲突或被冷落,一是不能跟人谈论家庭,不能听别人安慰,之所以不愿意回家也是很怕大家好好地说个话就忍不住要哭了,因为亲戚们都会主动提及母亲可怜,安慰自己不容易。因为接收到这样的刺激时,自己会非常认同,就会陷入。

2. 状态不好,又陷入不想出门,什么都不想想的阶段,其实3号第一次咨询后相对“客观”,可以稍微管理自己的行为只持续到9号第二次咨询,9号开始慢慢陷入木然状态,大部分生活都失控,进一步觉得很挫败,自己就像扶不上墙的烂泥,老师这么帮助自己,方法那么简单,自己却还是老样子……

 

8月26日 下午

一、讨论周期性情绪上升和下跌的原因

可能是身体需要这么长时间去反应和解决,在这段时间客观一点,尤其情绪下跌的时候,不要放大情绪,也不要对自己的行为有任何评判

二、讨论性格和文化、认知的先后关系

身体反应的建立和文化认知过程可能是交错进行的,小时候前者先,由此得出两点:1. 对别人的判定行为要客观,比如别人认为同性恋是令他恶心的,他有这个认知的权利,他产生身体反应的瞬间是客观的,你可以去了解他为何这样认知,但不要作出评判,不要作道德要求,不要隐形要求别人豁达,不要在内心深处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2. 同理,对自己也不要作判定,不要报以不客观的期望和要求,你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去了解为何是这样的,能力是能力,努力是努力,不要混淆,不要陷入自我评价。

三、讨论核心问题:你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家庭是你的逆鳞,谈到就会崩?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呢?是因为你一直在为家庭战斗?还是因为你觉得孤独一人?

你在害怕你的害怕,这个害怕、紧张是你的身体反应,它是小时候无法应对家庭环境的时候,身体出于保护自己而选择的趋利避害本能,建立起来的自动反应模式,所以在处于相似情境时身体作出反应时,你要放松,像放掉那支笔一样放掉它。

不要强求自己做能力以外的事,比如回家可以多做些家务,多了解妈妈行为之下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许她只是希望你认真听,而不是真的需要你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你扛不起来的家庭责任,就不要为之难过。

四、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思考

为什么一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难以信任任何人?可能也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死亡威胁,那时父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他们的自杀倾向性的言行,引起自己巨大的恐惧和生存危机感,潜意识就再也不敢对任何人产生依赖,害怕会落空。

五、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去实现

 

9月1日 上午

一、讨论近日状态。

答曰不好不坏,焦虑比之从前有所缓解,认为自己今年不适合工作,但长期不工作内心深处难免隐忧,老师提出不应该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哪段时间不适合工作,这种设限是基于之前的经历和体验,在面对选择时产生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进而想要逃避。如果一个人是放松自如的,工作或不工作的影响没那么大。一个人正常的状态应该是放松的,而不是总有种紧迫感,好像身后有只老虎在追赶一样,提着一口气松不下来。

二、谈到自己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对当下的自己不满意,永远觉得完美的生活状态是在未来,就像身后永远都有什么在紧逼。

老师发问,如果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未来,那就是你的目标,目标是指引方向的话,那你现在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什么无法享受这个过程呢?就算过程是辛苦的,如果目标具备可实现性,而且诱惑力足够,你应该也能克服。所以,如果你的目标不足以支撑你的行动,要么目标设定不合理,压力超出能力,要么不够吸引你。

三、反思一下,瑜伽作为你的目标,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

这里谈到过去的工作经历,除了瑜伽,别的工作都没什么吸引力,好像赚钱也不是那么有成就感。为什么金钱可以改善家庭情况,却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怀疑自己挣不了那么多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挣的钱也没办法彻底解决家庭问题?自己其实不想帮忙?为什么对金钱不敏感,有时候买很贵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又很节俭,会不会过分压抑了自己的欲望?看到同龄人尽情享受生活自己却总是被羁绊时产生的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类似看到普通家庭平淡的幸福都很羡慕时的感觉,那种失落感。为什么会有失落感,也许一切源于比较。当你这样去对现实做比较的时候,你会怨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同样拥有,这会导致自己跟家庭更加疏离。的确现实有差别,但针对现实的解读不应有好坏之别,譬如《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也许世上不存在完全的客观,所有的客观都存在主观的解读成分,所以你解读的现实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现实,两者之间有微妙的差异,所以你看到了现实,心中不必升起对现实的解读,尤其是如果解读方式不正确,后果有害无益。比如客观现实是他的家庭比你的家庭环境更幸福,他的凳子腿比你的长,但你的也可以坐啊,如果你觉得不够长你可以接一截,效果也差不多,如果非要在为什么他不需要做接一截的努力上纠结,那就是走到死胡同里了。更何况他也许并不能解读出与现实匹配的幸福出来,也许他解读的是更高的高度。客观现实只是现实,没有好坏。

四、以伟大领袖为例,谈到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在于实现了心灵自由,让自己的人性驾驭了动物性(趋利避害、自我保护),可以克服求生本能,选择作出牺牲以谋求更多人的幸福。

理解了“驾驭”一词的含义,好比说人的动物性是一匹马,驾驭是让这匹马听自己的话走动,而非杀死这匹马,或任由它脱缰失控。处于混沌状态,不假思索,对动物性驾驭不好的两种例子:杀马者与自己的需求为敌,试图压制、消灭,而导致心理问题;纵欲者一味满足自己的动物性,自私自利。反之,驾驭意味着当动物性浮现,我们要去观察它,追问它出现的原因,去解决这个原因(选择更合理的释放途径),而不是被它控制,做它想做的事。比如一个人骂你,你很愤怒,这个时候你要反问自己为什么愤怒,而不是放大愤怒非得上去跟他打一架,当你反问自己为什么愤怒,你会明白,骂人的字眼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是文化和认知赋予了这些字眼以涵义,这些涵义让你产生根深蒂固的反感和屈辱感,当你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升起,你会陷入愤怒。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会觉得愤怒没必要,打架更是可笑。(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当愤怒已经升起,就算你明白了,你真的能完全消弭愤怒,而不需要释放吗?这个问题同样存疑:人性真的能够完全驾驭动物性而不被动物性逆反吗?)重复这样去思考,意识化,最终也许有人骂你,你都没啥感觉了。(有一个朋友以自我为中心,会故意骂自己女朋友,并认为女朋友不应该吃语言这套,对待女朋友完全用脑子,感觉没什么情感,这种会不会是因为认知的构建形成,没有情绪所以也不能很好地关照别人的情绪?)

五、如果你关照客观现实不予以解读和评判,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稳固的意识化结构,实现了心灵自由,你就不需要太多东西来帮忙,你自己就拥有足够的智慧,对任何事情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听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的身体、意识会替你做出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你是放松的,自由的,也更容易交到朋友,如果你是紧张的,别人无意间也能感受到这种紧张、威胁性的感觉,会下意识趋利避害。以前我一直觉得不断摄取知识才能做更明智的选择,自己本身是没有能力做选择的,但并非如此,如果构架正确,你并不需要多余的东西,就会指向正确的方向,缺少什么东西再去学就好了。

六、对自己追问人生意义的过程的思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最初觉得自己是更深层次的追求,更有内涵,别人大多是懵懂无知地活着,后来觉得自己的追寻毫无意义,懂的越多越不知道怎么活,别人不懂但心无旁骛地活着就已经实现了生命的意义,现在发现自己的追寻方法错了反受其害,别人没想那么多但已经实践了对动物性的驾驭。虽然你的追寻并不是因为你更有内涵,也许只是因为你天生敏感,更注重精神,更易陷入情绪旋涡,但同理你的追寻也并非没有意义,你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说是幸或不幸,只能说怎么更好地运用这种敏感,实现自己的修行。

七、关于朋友创业带来的成长所受到的启发。他并不了解概念,但通过专注在最想要的东西上,控制自己不作多余的情绪反应,他也实现了修行。所以说修行可以存在于任何世事中,有很多种途径,照见这件事,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八、明白了原理,就要进行构架,下次探讨如何落实到具体事物的处理上。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5人已赞
作者文章
作者主页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