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格5:以怎么的视角看待原生家庭
原创首发
王金现
发表时间:2022-05-19 19:19:47
704
0
2

父母亲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将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而心理咨询过程中,将提供更负责任的视角。
1、为了得到父母的欣赏
我想拉他出来,看看现实中的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很丑。
我笑着问他:“长得不帅,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评判。但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呢,别人是怎么评价的呢?”我建议他到大街上询问几个人,到底自己丑不丑。
他说:“在高中和大学时,曾经有几个女孩夸他帅。其中一个大学女孩对他说,有他这样的身材块头,还干嘛要闷在宿舍,若换作旁人,就天天撩小妹了。说明自己不是很丑啊。”
按照我的审美观,并不认为宇凯长相很差。我让他看到这一点,他似乎对自己的感觉好了些,但仍然没有能够改变他对自己不够帅的消极意象。
我把话题拉回到他对自己的期待方面。他想要自己更帅。“如果你真的变得很帅了,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他说:“会感到很开心,很自信。”
我说:“是的。那样你就打败了你的表弟。你就能够成为父母的骄傲了。”
他说:“那样就会感觉好好。会觉得父亲好爱自己。”
然后,他意识到,确实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才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够帅的。
他开始变得混乱。难道父母的评价已经深入到潜意识?他坚持健身,想要有好的身材;他在工作中想要表现得很厉害;他在大学时刻苦学习外语。这些似乎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帅,更优秀。
但是,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根本就不理睬别人,独自沉溺于游戏,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那会不会是转移注意力呢?比如,得不到家人的关注,然后在游戏中寻找快乐?
他很赞同。用一种难过的语调说:“自己确实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肯定、欣赏和爱。所以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家人的关注。”他说,“小学时,他考试后把成绩单上的分数改高些,就是想看到父亲的开心。”
可是,他的父亲说他表弟长得像明星,他呢,太黑了,不帅。在家人面前,表弟是被人关注和赞赏的中心,而他只是一个阴影。
于是,他认同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留下我不够好的印记。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欣赏和爱,总是期待自己更优秀,从而苛刻地要求自己。对于表弟这个伙伴,则形成了嫉妒性的竞争意象。
一个脉络逐渐清晰,那就是他的内在渴望,及想要满足渴望的方式。他想得到父母的爱,想得到关注、肯定和欣赏,所以才那么想要自己变得更好更帅。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会有种无限的忠诚,想要去迎合父母、讨好父母。为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同和爱。显然,这种忠诚,让宇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宇凯说,看清这个脉络,他觉察到自己曾经的“慌”。就是一旦发现自己不够优秀,就心慌,恐慌。
2、问题鞋子和脚
对于宇凯而言,来自于父母的那个评价体系,显然出了很大问题。无论如何,在那个坐标系里,他是找不到自己的。因为,他的父母是失功能的父母。是无法有效镜映孩子的父母。
我把他拉回小时候跟表弟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表弟真的很优秀么,自己真的很差么?似乎是那样,但又好像不是那样。通过分析,他终于发现,不是表弟优秀,而是表弟在他妈妈心中像个初升的太阳,所以光鲜亮丽;而他的母亲从来说不出自己儿子的一点好,父亲则贬低他,所以他在表弟旁边就成为了太阳下的一个阴影。
我用鞋子和脚的来比喻宇凯父母之间的某种关系。他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就像脚要穿上一双鞋子。但是,那鞋子是不合适的。于是,就把自己的脚割掉一部分,以便穿上。这会感到舒服吗?问题是,把脚割掉一部分后,还是穿不上那双鞋子。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
“是自己真的不好吗?是那双鞋子不好啊。它对我不好啊。好像整个家都不好啊。比不上表弟他们一家的样子。”宇凯说,“小时候,我觉得,如果我足够优秀,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可是,父亲总是负面评价我,让我讨厌。看来,真的不是我不够好,而是那个家庭的问题。”
父母爱不爱孩子,跟孩子优秀不优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跟父母的功能有关。但是,即便是失功能的父母,他们评价孩子的那个体系,在感受当中,潜移默化,就变成了孩子对自己要求的标准和参照体系。
宇凯用一种哀伤的语调,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小时候,那个家庭确实是沉闷的,表弟的妈妈是个外向的,热情的人;而自己却没有母亲。得不到妈妈的爱,并不是自己不优秀。表弟并不见得有多优秀,但在他妈妈心中就是宝贝。所以,他感觉很好。”
3、审视过往
我引领他站在审视过往的角度,去看到两个小孩,一个是光鲜亮丽的表弟;一个是阴影中的自己。
他说:“表弟那样子好开心啊。即光鲜又亮丽。好让人羡慕的。而自己却是不开心的,压抑的。”
他们只是因为有一个不同的妈妈。“小时候的自己,也喜欢唱歌,但没有被鼓励过,没有被表扬过。”他的环境就是那个样子,妈妈就是那样子的。
他感受到一种无奈。“父母就是不一样的,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然后对小时候的自己多了几分同情和接纳。他承认: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帅,只是太想得到父母的爱了,只是那个环境太麻木冷漠了,那个小孩只能是那个样子。
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样子的。我强调说:“就像两棵树,一棵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一颗出生在贫瘠的山坡上。前一颗成为了参天大树,后一颗成为了瘦弱的小树。但第二颗具有更多的坚韧,你能看到这个部分吗?能够欣赏这个坚韧的部分么?”
他说:“看到了。能够欣赏。感到自己确实也不容易啊,虽然成为了那样子。”语气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看看那个不容易的部分。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很不公平。很愤怒。”
宇凯曾经表达过愤怒,他向父母说:“我真的希望你们没有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你们把我生下来,让我遭受那么大的罪,至于这么大了还不会跟人交往,不敢和人接触。对未来感到绝望。骂母亲说,你生孩子,有没有想过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能给他带来什么?让他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骂过之后呢,你父亲有什么反应呢?”
“还是那样子,没有反应。他就是那样的一个人。没有办法。”
“可是,你还是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也没有办法,就把你带来了。所以,你还是要向前走下去的。”
“是的,让人感到很绝望。可是,也有一种不甘心的感觉。所以,我一方面想要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也想要再拼一把,想要努力变得更好。正是第二种感觉,一起支撑着我向上,向上。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封闭自我。”
(注:虚构人物,宇凯,30岁,男,大学学历,工作不稳定。21岁被诊断为抑郁症,服药9年,又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此文为系列咨询故事连载。未完待续。)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为了得到父母的欣赏
我想拉他出来,看看现实中的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很丑。
我笑着问他:“长得不帅,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评判。但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呢,别人是怎么评价的呢?”我建议他到大街上询问几个人,到底自己丑不丑。
他说:“在高中和大学时,曾经有几个女孩夸他帅。其中一个大学女孩对他说,有他这样的身材块头,还干嘛要闷在宿舍,若换作旁人,就天天撩小妹了。说明自己不是很丑啊。”
按照我的审美观,并不认为宇凯长相很差。我让他看到这一点,他似乎对自己的感觉好了些,但仍然没有能够改变他对自己不够帅的消极意象。
我把话题拉回到他对自己的期待方面。他想要自己更帅。“如果你真的变得很帅了,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他说:“会感到很开心,很自信。”
我说:“是的。那样你就打败了你的表弟。你就能够成为父母的骄傲了。”
他说:“那样就会感觉好好。会觉得父亲好爱自己。”
然后,他意识到,确实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才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够帅的。
他开始变得混乱。难道父母的评价已经深入到潜意识?他坚持健身,想要有好的身材;他在工作中想要表现得很厉害;他在大学时刻苦学习外语。这些似乎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帅,更优秀。
但是,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根本就不理睬别人,独自沉溺于游戏,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那会不会是转移注意力呢?比如,得不到家人的关注,然后在游戏中寻找快乐?
他很赞同。用一种难过的语调说:“自己确实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肯定、欣赏和爱。所以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家人的关注。”他说,“小学时,他考试后把成绩单上的分数改高些,就是想看到父亲的开心。”
可是,他的父亲说他表弟长得像明星,他呢,太黑了,不帅。在家人面前,表弟是被人关注和赞赏的中心,而他只是一个阴影。
于是,他认同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留下我不够好的印记。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欣赏和爱,总是期待自己更优秀,从而苛刻地要求自己。对于表弟这个伙伴,则形成了嫉妒性的竞争意象。
一个脉络逐渐清晰,那就是他的内在渴望,及想要满足渴望的方式。他想得到父母的爱,想得到关注、肯定和欣赏,所以才那么想要自己变得更好更帅。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会有种无限的忠诚,想要去迎合父母、讨好父母。为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同和爱。显然,这种忠诚,让宇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宇凯说,看清这个脉络,他觉察到自己曾经的“慌”。就是一旦发现自己不够优秀,就心慌,恐慌。
2、问题鞋子和脚
对于宇凯而言,来自于父母的那个评价体系,显然出了很大问题。无论如何,在那个坐标系里,他是找不到自己的。因为,他的父母是失功能的父母。是无法有效镜映孩子的父母。
我把他拉回小时候跟表弟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表弟真的很优秀么,自己真的很差么?似乎是那样,但又好像不是那样。通过分析,他终于发现,不是表弟优秀,而是表弟在他妈妈心中像个初升的太阳,所以光鲜亮丽;而他的母亲从来说不出自己儿子的一点好,父亲则贬低他,所以他在表弟旁边就成为了太阳下的一个阴影。
我用鞋子和脚的来比喻宇凯父母之间的某种关系。他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就像脚要穿上一双鞋子。但是,那鞋子是不合适的。于是,就把自己的脚割掉一部分,以便穿上。这会感到舒服吗?问题是,把脚割掉一部分后,还是穿不上那双鞋子。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
“是自己真的不好吗?是那双鞋子不好啊。它对我不好啊。好像整个家都不好啊。比不上表弟他们一家的样子。”宇凯说,“小时候,我觉得,如果我足够优秀,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可是,父亲总是负面评价我,让我讨厌。看来,真的不是我不够好,而是那个家庭的问题。”
父母爱不爱孩子,跟孩子优秀不优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跟父母的功能有关。但是,即便是失功能的父母,他们评价孩子的那个体系,在感受当中,潜移默化,就变成了孩子对自己要求的标准和参照体系。
宇凯用一种哀伤的语调,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小时候,那个家庭确实是沉闷的,表弟的妈妈是个外向的,热情的人;而自己却没有母亲。得不到妈妈的爱,并不是自己不优秀。表弟并不见得有多优秀,但在他妈妈心中就是宝贝。所以,他感觉很好。”
3、审视过往
我引领他站在审视过往的角度,去看到两个小孩,一个是光鲜亮丽的表弟;一个是阴影中的自己。
他说:“表弟那样子好开心啊。即光鲜又亮丽。好让人羡慕的。而自己却是不开心的,压抑的。”
他们只是因为有一个不同的妈妈。“小时候的自己,也喜欢唱歌,但没有被鼓励过,没有被表扬过。”他的环境就是那个样子,妈妈就是那样子的。
他感受到一种无奈。“父母就是不一样的,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然后对小时候的自己多了几分同情和接纳。他承认: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帅,只是太想得到父母的爱了,只是那个环境太麻木冷漠了,那个小孩只能是那个样子。
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样子的。我强调说:“就像两棵树,一棵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一颗出生在贫瘠的山坡上。前一颗成为了参天大树,后一颗成为了瘦弱的小树。但第二颗具有更多的坚韧,你能看到这个部分吗?能够欣赏这个坚韧的部分么?”
他说:“看到了。能够欣赏。感到自己确实也不容易啊,虽然成为了那样子。”语气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看看那个不容易的部分。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很不公平。很愤怒。”
宇凯曾经表达过愤怒,他向父母说:“我真的希望你们没有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你们把我生下来,让我遭受那么大的罪,至于这么大了还不会跟人交往,不敢和人接触。对未来感到绝望。骂母亲说,你生孩子,有没有想过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能给他带来什么?让他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骂过之后呢,你父亲有什么反应呢?”
“还是那样子,没有反应。他就是那样的一个人。没有办法。”
“可是,你还是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也没有办法,就把你带来了。所以,你还是要向前走下去的。”
“是的,让人感到很绝望。可是,也有一种不甘心的感觉。所以,我一方面想要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也想要再拼一把,想要努力变得更好。正是第二种感觉,一起支撑着我向上,向上。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封闭自我。”
(注:虚构人物,宇凯,30岁,男,大学学历,工作不稳定。21岁被诊断为抑郁症,服药9年,又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此文为系列咨询故事连载。未完待续。)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