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成长过程中,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成长过程中,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个人原创 王金现 发表时间:2022-02-03 11:22:15 784 0 10

​一位妈妈和她帅气的儿子来到课程,一起充当了一次工作坊的亲子个案。

王老师引导这对父子,用萨提亚流派的几组雕塑动作“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性”,来呈现他们两个在现实中的互动,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当抛开具体的故事,只用雕塑动作来呈现其中的互动模式时,在场的学员们发现,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其中所包含的互动模式,确是如此的相似相通!

帅气的年轻男孩,之所以充当这次孩子一方的个案,是因为他很想知道,他很少表达、什么都闷在心里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经过简短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男孩的成长经历里,他有一个热爱提建议的爸爸,爸爸很爱他,他看起来也和爸爸有着不错的父子关系,但是他就是不习惯在公共场合交谈,私下也很少跟爸爸交谈。

当探索背后的原因时,男孩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别人的标准多、对自己的标准更多的人,所以一开口就觉得累,仿佛有很多声音会跳出来挑剔他这也做的不好、那也做的不对。为了避免出错,他养成了一个减少说话的模式。他对应的萨提亚雕塑动作是:用手指责自己,而且一双手还不够,现场许多学员帮助充当扮演他内在的条条框框的声音,纷纷都站起来指责他。

老师问他:“你的感受是什么?”

“焦虑,愤怒,抗拒”。

“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老师又转身问男孩的爸爸:“用雕塑的动作呈现。”

男生的爸爸也做出指责的动作。

可以想象,即使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大人,当他内在有这么多自我指责的声音时,这也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处境,更何况是孩子呢?他并不能区分这些声音是来自自己的、还是实际发生在外界的,这种情况在刚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尤其明显,他会充满警惕、或者敌意,随时提防着被陌生人讨厌、看不惯、甚至是嘲笑。

确实,在之前这位案主男生说出自己的困惑时,以学员身份参加这次工作坊的我笑了,这个笑声当时被他处理为恶意的,他随即大声问:“有什么好笑的!”其实那个当下,我是笑的很开心的,因为我与他有共鸣。

回到这个内在有很多自我指责的声音的处境上来,当一个孩子处于这种紧绷的状态时,他其实是很难自如地表达自己,或者腾出精力去专注学习、做事,而他的父母如果这时候只是一味地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意而指责他,那对于这个孩子而言,这个处境可谓是雪上加霜了。

“这时候你愿意跟你父亲沟通吗?”老师问男孩。

“不!”

“这就是很多时候,孩子拒绝跟父母沟通的原因。”老师一边看着大家,一边说道。

“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有学员问道。

“这个时候,你尝试对你父亲做出这个动作,”老师示意男孩将一只手放在胸口,一只手做出拒绝的动作。“现在你感觉如何?”

男孩感受了一下,认真地回答道:“安全。”

“是的。”老师注视着男孩,不再言语,让这股感受静静地流通一会儿。


这时候,参加了这次工作坊的我举手提问:“那如果孩子对父母做出拒绝的动作,激起了父母更大的愤怒,该怎么办呢?”

老师坐了下来,弯腰拿茶杯,喝了一口茶,沉默了几秒,说道:“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非常好。”

然后他站起来,问男孩的父亲:“当你儿子对你做出这个(拒绝的)动作时,你是什么感受?”

男孩的父亲回答:“我当下是和平的,因为我对儿子产生了一份理解。”

“那么以前在生活中呢?”

“在生活中,我当然是暴跳如雷呀!”这时候,男孩的父亲在老师的协助下找来一把椅子,他的萨提亚雕塑动作是站在椅子上指责自己的儿子。

老师问男孩:“这时你的感受如何?”

男孩退后了一步,坐倒在椅子上,左右看了一下,苦笑道:“我有点hold不住……”

我也笑了,真的是hold不住父母这样大发雷霆呀!就算表面可以死扛,内心深处早就哆嗦颤抖了……

老师说:“现在,你一只手保持拒绝的动作,另一手尝试向你爸爸敞开(具体的动作是,友好地将手伸向对方,身心一致地接受和邀请,手心朝上)。这个动作的含义是,我拒绝你的要求,但是接受你的好意。因为你要看到,当你爸爸对你做出指责的动作时,他还有个潜在的动机,是关心你。当你拒绝他的建议时,你也告诉他,我收到你的关心了,我邀请你看到我的理由。这个时候,你想要怎样——”老师问男孩的父亲。

这位父亲从椅子上下来了。

“再次加强接受和邀请的部分,把接受和邀请的手放高一点,把指责的手放后、放低一点。”老师对男孩说。男孩按照老师的指示照做。

“你会感觉如何?”老师转身看向男孩的父亲。

“这时我就不想指责他了。”男孩的父亲放下了指责的手。


我顿时感到唏嘘,找到了和父母的相处之道。

这时,老师看着男孩,问:“你看,在这段关系里,其实是谁在掌握主动权?是谁在决定它的发展走势?”

男孩、以及我自己(在心里)回答说:“是我。”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创造者,不管多么被动的关系里,我们都有选择权。”在场有个学员精辟地总结道。

这次疗愈,不仅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的处境,也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能主导的部分。随着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孩子拒绝沟通的处境,就可以渐渐改善。

“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容易看懂,”到了工作坊尾声,有个学员说道:“可是具体到生活细节里,我们就有可能冲昏脑了,放慢不下来速度,觉察力跟不上。所以就特别需要像今天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场域里,大家相互支持,可以把生活里的事,掰开揉碎了地在这里去觉察、去体验。”

“是的。”老师点头。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确实如文末这位学员说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成长小组团体,把我们“知道”的变成一种“体验”。

借用国民岳父电影里的那句话:

“道理我都懂,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你过不好这一生,而是缺乏了“体验”。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0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