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性别烦躁 同性恋 扭转治疗

性别烦躁 同性恋 扭转治疗
原创首发 历博博历博博 发表时间:2020-07-21 13:20:02 2912 8 35

      “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们家吧,我们原本多么幸福的家,就要毁了……”
       当一个母亲知道18岁的女儿是同性恋时,母亲的内心痛苦而绝望!
       亲爱的读者,当您听到“同性恋”时,您心里会想到什么?
       很常见?正常的?
       还是性变态?娘娘腔?艾滋病?性滥交?恋童?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时髦”的词,表达认同,可以显得自己很“特别”、很“时尚”,却没有看到这个群体的艰难跟痛苦。
       有些人因为恐惧或者不了解,直接把这个群体污名化。
       您知道同性恋跟性别烦躁的区别吗?
                                                                          性别烦躁
       当以下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时,可诊断为此障碍:

儿童性别烦躁
当个体表达的性别与天生性别之间明显不匹配,表现为下述第一个特征,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中的5种时:
强烈渴望成为或坚持自己就是其他性别的个体。
男孩中,强烈偏好反串穿女性的服饰。女孩中,强烈偏好只穿男性服饰,抗拒穿戴女性服饰。
强烈偏好在虚构或幻想的游戏中反串性别角色。
强烈偏好其他性别经常使用的玩具、游戏或活动。
强烈偏好其他性别的玩伴。
男孩中,强烈拒绝男性玩具或游戏、回避粗鲁的、摸爬滚打的游戏。女孩中,强烈抗拒女性玩具、游戏或活动。
强烈厌恶自己的性解剖结构。
强烈渴望第一性特征(性器官)和/或第二性特征(乳房,面部毛发)可以与自己体验到的性别相匹配。
此障碍导致很大的痛苦,损害社交、学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

青少年和成人的性别烦躁
表达的性别与天生性别明显不匹配,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
表达的性别与第一或第二性特征明显不匹配。
强烈渴望去除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因与自己表达的性别完全不一致。
强烈渴望获得其他性别的第一和第二性特征。
强烈渴望成为其他性别。
强烈渴望被当作其他性别来对待。
强烈确信自己有其他性别的典型感受和反应。
此障碍导致很大的痛苦,并损害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

                                                                        同性恋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
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不再视同性恋为精神疾病。
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之《国际疾病分类》(ICD—9),亦特别注明「同性恋」已被取消,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仍列入疾病项目中。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注明: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从那以后,同性恋才不再被国人划分为病态。
       

       以上可以看出,在今天,“同性恋”并非一种心理障碍!而“性别烦躁”就不同了。“性别烦躁”患者发展为“同性恋”者,这比较常见,其内在似乎也有一定逻辑,但并无可信的科学研究,即便没有“性别烦躁”,其性取向也可以是同性。个体可以既有“性别烦躁”这个病,又是同性恋。对于“性别烦躁”,可以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以及在个体有动机的前提下给予治疗。
                                                                          扭转治疗
       什么是扭转治疗呢?
       在过去,有的治疗师会采取“厌恶疗法”,催吐,电击,注射药物,高温加热铜线圈烫手腕,有的治疗师会说 “所有的同性恋者都有艾滋病”,除非能“改变”性取向,否则死后升入天堂的机会每天都在减小。
       现在许多“扭转疗法”使用“谈话治疗”,并把同性吸引的原因归结于“家庭功能障碍”,比如霸道的母亲或不管事的父亲。
      结果如何呢?早期“厌恶疗法”中有许多人中途退出“治疗”,因为伤害太大,包括加剧自我厌恶感,丧失性欲、焦躁、压抑和自杀倾向。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拯救”同志》曾采访了首例扭转治疗案胜诉的当事人小振和另一曾接受过电击治疗的同志阿言。
       因为男友的背叛、父母的催婚,阿言想用“电击治疗”改变性取向,谁知竟是噩梦的开始。治疗之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更加糟糕,整天做噩梦,越来越不想跟人交流……
       根据《同性恋: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启示》(Sage出版公司,1991)一书,研究发现这种做法虽然会削弱同性恋者对同性的性爱热情,但对“改变”性取向是没有作用的。

                                                           该怎么样帮助“同性恋”的孩子呢
       对于焦虑的家长,建议您去看一部电影《丹麦女孩》。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TA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格尔达从男儿身变成了莉莉,沐浴在阳光下,面对真实的自己,尽管最后莉莉因为出现了排斥反应而离开,但这让我们开始对性别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考书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8人已踩 35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