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写作困难的我

写作困难的我
个人原创 王媛王媛 发表时间:2020-04-27 13:20:49 1183 1 7

写作困难的我

王媛 源始心理 今天
 

 

 

读《精神分析艺术》第八章 谈精神分析写作

 
 
 写作困难的我 

 

 

 

 
 

 

我定义自己是一个没有语言天赋,不会写作的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在面对命题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那时我不解:明明可以一句话说完的事情,为什么要写200字呢?小学唯一一次获得表扬的作文是表姐帮我写的,那篇文章的开头是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这句被老师标红点赞,也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获得的经验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背下来很多这样的固定搭配,就像细雨要搭配毛毛一般。写作文就是要记住这些搭配,学会无中生有。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和我一样都是班上吊尾巴的学渣,但是他却写的一手好文,最后还成为著名杂志社的编辑,那时起,我认为写作是一种天赋,而我没有。我既没有语言天赋也记不住那些固定搭配,所以我断定自己是一个不会写作的人,直到我遇见心理学。
做心理咨询就需要写咨询记录,一般就是写给自己看的,需要把咨询的过程,自己的感受等等所有与这次咨询和来访者有关的内容全部用文字写下来。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对写咨询记录非常的懈怠,有时候拖延数天才写,有时候甚至懒得写或者随便敷衍几句。随着咨询和参加督导的经验积累,咨询记录的重要性一次又一次被强调,渐渐的写咨询记录成为一种习惯,做完咨询如果没有马上写咨询记录,内疚和未完成的感觉就挥之不去,写咨询记录成为咨询工作的一部分。
在不断写、不断描述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对文字的抗拒(语言这个东西我用不了)似乎渐渐减少,将脑子里面的东西,想法、记忆或感受变成文字不再显得那么的幸苦和乏味。随着对思想和情感的觉察力的提高,能够写下来的内容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有时候为了描述一些体验,也会写出一下比较抽象,类似诗歌的句子。就像上一篇读书笔记中奥格登提到的,精神分析的作品为了描述体验,就要用精辟的文字将意义集中在一起,就像诗歌一样,似乎只有这样情感才能够被传达。
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经验被颠覆,原来写作并不是用文字来写文字,文字只是工具,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描述出来,也许这个工具我也能学会用。
 
 

 

我依然是那个语言贫乏的人,但是我想要开始写。

 

 
 

 

 
 读书笔记 

 

 
 
什么是精神分析写作?
 
“分析写作就是将对精神的解析和艺术相结合的文学类型,它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分析思想和分析过程中的体验。”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也提到,体验就是体验,就像“巧克力”三个字无法让人了解巧克力的味道,所以文字和体验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因此这里作者提到艺术,我理解的艺术就是无论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手段就是为了还原某种体验。就好像烟火艺术家蔡国强的天梯,让我瞬间体会到他对奶奶的爱和亲人分离的痛。
 

(图片来自网络)

而艺术加上写作,也就是无论如何摆弄文字,最后都是为了更为贴切的传达你所经历的某种体验。再举个例子,看电影的时候,当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时,导演会用一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那一瞬间的感受,比如,让其他人都突然消失,或者让男女主角的动作变慢,只聚焦他们的表情等。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让旁观者不但看到他们相遇,而且感觉到他们相遇给对方带来的震撼(看韩剧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我的意思。如果将影像画面变成文字,大概就是奥格登所说的艺术与解析的结合吧。
 
  精神分析作品的故事性
 
同时,奥格登强调精神分析写作的故事性,也就是说,也许各种天马行空的描述体验让你自己爽了,但是怎么让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把文章读下去呢?那就是要讲故事,就像欧文亚隆的心理学小说我读的津津有味,而客体关系理论读了两年(听到我的这个言论,导师大概要摇头了,也许会说:不想读和你有关,和书的故事性无关。今年一定读完,有没有和我一样觉得客体关系理论真的好艰深。)。
 
 
 

 

“如果要把体验中真实的东西传达给读者的话,(不可说出或写出的)分析体验就必须转化成虚构的故事(用文字来创作出一段富有想象的描写)。”

 

 
 

 

“写故事和真实的体验之间需要不断的对话。”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把故事编的精彩就把写故事的目的忘记了,写故事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体验(里面当然也包括咨询师带着好奇心和来访者一起探索的体验)。(仔细想想欧文亚隆的小说应该不算是精神分析写作,虽然咨询过程的描写显得很真实)所以,作者需要在写故事和传达体验之间不断的往返,以达到两边的平衡。好像也在说写作的人虽然是作者,但是总是有一群想象的读者在那里,作者需要不断的从自己和读者的角度来审视写下的文字。

 

 写作经验介绍
 

第一,需要精心设计故事的开场。“不但要表明自己的思维方式、注意和重视的重点,就其实还有在无数人类体验的结合点中那些值得被放入故事中。”(这个真的有点难,超过我目前的水准,略过);

第二,文章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开始的时候不要事先知道文章的形式,……在故事开头不知道它会怎么结束,这不仅为作者也为读者保留了每次人生体验都完全不可预料的感觉。”这让我想到疫情期间经常有一些关于感染者生活轨迹的流行病调查的文章,整个流调的过程颇似推理侦探小说,一环扣一环,有时候线索断了,有时候柳暗花明。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流调经常没有结果,让人瞬间回到了现实,有一种不可预料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现实和小说的区别,而精神分析写作写的是体验,也是现实。

第三,分析无处不在。记得在读研上督导课时,每节课需要有一位同学报个案,大家总是担心自己的经验不够,次数少,内容薄。老师告诉我们,曾经有位师兄报的个案只有一句话:来访者来到了咨询室门口,然后离开了,就这么一句话督导照样可以进行,照样可以分析,完事皆可分析。用奥格登的话就是:“分析师要严肃地看待病人,其中一部分就包括把患者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看做是患者在和分析师作潜在的有意义的交流。”这样的作法常常让咨询师担心自己太自恋,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态度,精神分析特有的开放态度。假设来访者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义的,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当然这些可能要经过与病人的核对才能成立的,并不是咨询师的自说自话。

第四,运用比喻,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妨打个比方。

 

 
 

 

第五,原谅自己写出的垃圾,然后忍痛删掉。

 

 
 

这是我在写作中正经历的

 

首先,你得能够原谅自己“在那么多页纸上填满了如此糟糕的东西。”没有这种自我接受能力,写作就太累了,让人无法再支撑下去。”

其次,“想方设法删掉人们跳过不看的地方。”这个真的很难,因为每一个字都像自己的一部分:总是幻想着其他人大概也觉得很重要吧!还是留着吧!缺了这句他们就看不到我了!写作是为了谁?是为让别人看,还是让自己爽?总觉得这两者间需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奥格登的想法更加尖锐,他认为“作者消失了,只留下痕迹”,写作是要作者变得不在场,变成别人后再走开,只留下些许的痕迹。这个别人又是谁?我理解这个别人就是作品。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读者与作者之间消失掉,也从观众与戏剧之间消失掉。所以他认为写作是为了读故事的人?那作者写作的动力又从那里来?

想写出好的作品,“核心技巧就是无情地删掉很多句子”

 

最后,精神分析论文的形式或结构。有一些固定格式的,介绍核心想法+文献综述+临床例证,三部曲是大部分精神分析文献的结构。当然,形式结构仍在不断创新中,例如之前读的第一章就在文献综述后对核心想法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然后才提供临床案例。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7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