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厌学情绪的产生、处置及如何选择最佳调整时机——学习习惯养成系列课程(二)

厌学情绪的产生、处置及如何选择最佳调整时机——学习习惯养成系列课程(二)
个人原创 李丽李丽 发表时间:2018-09-23 10:47:22 1594 1 8

关键词:力量

You gain strength, courage and confidence by every experience in which you really stop to look fear in the face.

你灵魂中每一点力量、勇气与自信的积累,都来自于你一次又一次地直视恐惧、面对恐惧。

 

当我们身体上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会非常自然地到医院去找医生看病,积极配合大夫治疗。但当我们心理遇到一些问题时,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自我消化”,或者找朋友倾述,有的甚至怪力乱神,却不懂得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救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因很简单,人都喜欢躲在舒适区,当心理出现困扰时,要走出舒适区、改变自己、面对痛苦很难的,而要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只有经历痛苦才能获得成长、发生蜕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面对心理问题我们不再是羞于启齿,可如何界定最佳求助机会,还需要我们多为大家做一些科普。下面,以家庭教育为例,看看我们咨询师何时出现,能够给大家提供最佳的帮助。

家庭教育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莫过于孩子厌学。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厌学的。

一个孩子厌学,可能是在学校适应不良、学习成绩退步、与老师同学有一些具体沟通上的矛盾、家长老师的批评不能接受、身心疾病困扰等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的敏感,自信心不足,做事行动不力,孩子无法融入学校,往往会有这样一些想法:“别人怎么看我呀”,“老师会不会说我呀”,“我学不好、考不好怎么办呀?”孩子一旦落下功课,低年级的还好,初中以后的孩子就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如果跟不上学习进度就容易形成各种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心理疾病往往会形成闭合的恶性循环。

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五大类,十六种。心理防御第一项就是否认,典型的表现是“我不承认我有问题”。除了否认机制之外,还有一种压抑机制,这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

我们常遇到多动症的孩子,孩子入学前家长可能也觉得有一些不对,孩子比一般同龄人顽皮,但大家主观上是不愿承认自己孩子有问题的,一直拖到孩子正式上小学,当孩子因为坐不住,扰乱课堂纪律,屡教不改,被老师告诫、劝退时才过来找我们,孩子家长都很无助,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不被接纳和认可,孩子觉得很痛苦。想象一下,如果能在学龄前接受行为矫正治疗,形成良好的行为机制,上学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困扰了。

同样,说起厌学,很多的孩子不是不想回到学校,而是无法回到学校,他们是无奈、不能、不敢、做不到。孩子们想要改变,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时候孩子们就需要专业的帮助,如果能够及时的给孩子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孩子就很容易跨过这个坎。

孩子最初出现问题时,主要是在情绪上,这时孩子并不以为自己解决不了,因为否认在起作用。他们可能因为不喜欢那个老师,而慢慢不喜欢那门功课,即使后来换了老师,想再跟上就困难了。当问题严重到孩子意识到时,往往很严重了,孩子自信屡次被打击时,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无法承受现实压力,出现退缩性回避。

家里有孩子出现厌学,父母心急如焚,却不知如何解决,其实,孩子厌学的问题,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一般十几次,二十几次咨询即可以完成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返校复学的过程。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会觉得束手无策,主要在于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撑不够。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去学习?

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想让孩子好,首先父母得自己好。学校老师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孩子怎么做人,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怎么养成,其实都是家庭教育带来的。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异、听话懂事,而我家的孩子我说什么他都不听呢。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不听话,不守规矩,管不住自己,我们对孩子有一大堆指责抱怨的时候,作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孩子是这样的?

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十年左右时光,孩子就出现如此大差异?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身后必然站着一对有问题的父母,这是普遍的定律。

一般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个案咨询,我们还需要进行家庭咨询治疗。

当家庭环境变好了,孩子才有改变的温床。

就像种花、种菜一样,种子再好,如果土壤是贫瘠的,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苗来。

所有的父母都想让孩子学习好,考第一。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不要求我的孩子考一百分。”但实际上如果孩子考一百分,家长肯定也很开心,是不是?我们不会强行的硬性的要求孩子一定要学好,但是我们的潜意识里是渴望孩子学的好的,这代表孩子能够胜任他的学习,这是孩子的胜任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家长的使命是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而孩子在学生阶段的主要使命就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怎么能更好的完成各自的使命呢?

也许该是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现在提倡给孩子减负,但是实际上孩子的课业压力还是是很大的,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孩子们还要学习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孩子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几乎没有孩子不报辅导班的,那么孩子为什么要报辅导班?

很多家长担心别人家的孩子都去报辅导班了,自己的孩子不报辅导班会跟不上学业。有一句话,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会严重影响家长的判断。

其实,学习是长跑,人生是马拉松,只要态度端正、方法对头,领跑机会谁都有,弯道超车也不难出现。

孩子上辅导班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他们在某门功课上有差距,想通过辅导班补课来跟上学业,另一种是学习特别好,有些是前三名的孩子也要报辅导班。这些孩子学的好像已经够好了,为什么还要报辅导班呢?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辅导班不一定是家长要求的,有的是孩子自己要求的。这些孩子看到同学们都报辅导班了,担心自己不报辅导班下一个学期会很吃力。

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事情既有预期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在家长和孩子身上都有体现。去年,有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的女儿自己要求报了七个辅导班,其中有孩子一直上的语文、数学、英语辅导班,还有葫芦丝、古筝、跆拳道兴趣爱好类辅导班,但是加起来整整七个。假期孩子除了要做假期作业,还有辅导班的作业,这个孩子的假期过得比上课还忙。

孩子对一些兴趣爱好感兴趣是好事,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孩子不断上辅导班到底能收获到多少?除了收益会不会存在损害因素?

兴趣是启迪,节假日是为了让孩子休整、放松、体会成长快乐的。如果孩子一直在高压状态下,时间久了孩子会出现倦怠,引发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本来学习是个体内在需求,一旦学习对孩子来说成为一种压力性的事件,学习承载着孩子过多的欲望和压力,这样大脑的兴奋区就和学习发生了断联。人的潜意识是寻找舒适区的,如果学习一直处在压力区,时间久就不愿意接近了。

今年暑假这个孩子一个辅导班都没上,家长让她去正常学习的英语班,她也不去了,出现了明显厌倦情绪。这就事与愿违了,因此,当孩子出现过度学习意愿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督导,引导孩子用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态度进行学习。

学习是延迟满足,一定要克服过度思想,过犹不及!

当孩子正进入青春期,家长会跟我们反映说没法给孩子沟通,一说什么,就说“不知道”“无所谓”“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把心里的大门关上了,不再与家长沟通。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从可能由小时候最初的听话,到因为青春期自身小情绪引发迷惘,到关注点过多、努力不足、胜任不良,到因为落下队伍引发厌烦、退缩。

正因为孩子对自己这些问题缺乏把控的,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进行及时引导。

当引导不力时,要及时接受专业帮助,不要等问题严重了才想起来找咨询,每一个亏空都要几倍的努力去偿还,有的损伤根本无法修复或者即使修复也会留下疤痕。

愿天下父母都能更加智慧、充满觉知!

愿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快乐、健康的成长!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8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