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莫着急,慢慢长——学习习惯养成系列课程(六)

莫着急,慢慢长——学习习惯养成系列课程(六)
原创首发 李丽李丽 发表时间:2018-10-26 16:50:29 1566 0 4

文:李丽

关键词:改变

If you want to change something, start with baby steps. Take a small action - any action - and grow from there.

如果你想要做出改变,就从第一步开始。做出一点小的行动,任何一种行动都行,然后就从这里开始。

 

最近枣庄常下暴雨,很多粗壮的杨树在暴雨后被连根拔起,雨过后路上到处都是树枝、树叶,而同样粗壮的银杏树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杨树往往3-5年就可以长的很粗壮,而银杏树5-10年才能长到碗口粗,因为银杏树扎根深、长得慢,因此它的坚韧性、抗风雨、抗击打能力强,不容易在风雨中倾倒。虽然杨树长的很快,但它的根基不牢固,暴雨来临很容易被连根拔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他们以后是做杨树,还是做银杏树呢?

现在社会很多快餐文化,信息的爆炸使得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缺乏深扎根、慢慢成长的心态。

孩子的成长还是要一步一步的进行,拔苗助长很可能欲速而不达。

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四五岁的孩子开心地在墙上乱涂乱画,画出来的图画也很好,家长认为孩子有绘画的天分因此就给孩子报名美术班。一周几次去学习专业绘画,本希望孩子的天赋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孩子本来涂抹的天性到了美术班里却被扼杀。

美术班里老师很负责任,“今天我们来画小鸭子,老师按老师教的方法画小鸭子,不要再画枪、炮、炸弹了。”因为老师总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慢慢的在美术班上变的很不开心,后来孩子对画画出现了厌倦,失去了最初对颜料和画笔的乐趣。孩子的天赋在过度栽培下反而泯灭了,更有甚者出现情绪泛化,对家长逆反,产生厌学情绪。

 

实际上,父母最初的心愿是好的,希望孩子的天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很多家庭物质条件不错,怕耽误了孩子的天赋,但是对于科学的教养缺乏理性认识,拔苗助长最后事与愿违。

每当看到家长和孩子花费很多精力穿梭在学校、特长班和补习班中时,我们都会为他们能否如愿而表示深深的担忧。

还记得那个家长让做20道题的例子吗?(老师要求是10题,家长又增加10题),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做20道题,但孩子就不愿意写,本来做10道也可以完成作业任务的,现在1题都不写了。我们咨询师就会为家长要做价值澄清:想让孩子好好学习,需要先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时候就不如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做10道题。当孩子每天可能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的时候,家长们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玩耍,让孩子写完作业可以开开心心的玩。孩子学的快乐,他对学习是感兴趣的,有兴趣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孩子愿意学,才能学的好,学的长久。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跟不上,需要报辅导班补补课,实际上初中以上的孩子作业量本就很大,孩子每天写作业做练习就要用很久的时间,这时的辅导班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课业压力,反而增加了孩子负担,孩子在原来没有巩固的基础上又要做出额外的练习,孩子们学的很累,这种加量的学习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激发孩子学习的本能来说起相反作用。如果孩子有单一学科短板,可以进行短时间小剂量的讲解,但不提倡长时间大剂量的补课,这样会消耗孩子学习的乐趣,学习会成为孩子心头的负担。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玩耍会很难受,有家长说,看到孩子玩的开心心里就有点发毛,恨不得孩子时刻坐在书桌边,似乎只有孩子愁眉苦脸、点灯熬油的学习,家长才能放心。不知道大家从何时起有这种误解,学习本身快乐的事,为什么把痛苦、不胜任当成常态呢?

每个班级里都有学习好的孩子,为什么家长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家把概念化标签化的痛苦模式当做学习的常态。这实际上是家长认知的误区,家长的学习体验中有一个内部语境:学习是痛苦的,这是家长自身学习状态在孩子学习问题上的投射。我们作为家长努力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开启快乐学习的模式。

这时候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构建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可以带着孩子阅读,可以带着孩子做游戏,甚至可以把额外的10道题再拿回来。

实际上20道题孩子是很容易完成的,主动的完成和被迫的完成效果差异很大。一开始孩子完成20道题,不仅错误百出,还让亲子关系很僵化。现在孩子完成20道题,不仅是自发自愿的完成,孩子还很有自豪感,这个差异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性爱玩、注意力容易涣散的小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然后才能有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孩子开心了,家长要同步,包括和孩子分享他的玩耍的乐趣。其实家长如果坚持这个状态,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每个人对自我的要求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孩子胜任了现在的状态,常不会止步于此。孩子感到家长认可自己,和家长相处的很开心,作业完成的同时可以愉快的玩耍,这时候就会开始做一些额外加量的学习了,但这个加量是孩子自己内心需要的,不是家长强加给他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同样也是家长养成良好心态的过程。

家长要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不是盲目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家长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冲突对抗,这样不仅最初的目标无法实现,还可能派生出新的问题。

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要生气。人在情绪高唤醒状态下是没有理智的,一定要平心静气的接纳当下,包括一些问题,但也不要被困难吓倒,问题出现一般是方向错误或方法错误导致,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然后进行认知行为调整。

其次要勇于尝试探索。尝试在原有模式外有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处理当前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建议您尽快到宁和心理进行家庭教育咨询。因为成长不仅有时间成本,还有机会成本。孩子成长不可逆,不要总把孩子当小白鼠。

如果教育激起了孩子剧烈的情绪化反应,先叫停,一定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亲子关系的情绪疏导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反应激烈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要正视问题,看看原因是什么,什么事情阻碍了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去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

不要说“你生气吧,我不管你”、“我还治不了你了”等此类负性语言。这样大家都跑到情绪里了,孩子生气是消极反应,家长的强硬同样也是对问题的消极回避,每个人都在发脾气,原发矛盾还在那里,没有人去处理它,等大家不生气了,原来的问题却变得更严重了。

在孩子情绪高唤醒状态中,家长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呵斥与唠叨。

当家长意识到教育出现“死胡同”的时候,需要赶紧回头,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情绪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运用足够多的智慧才能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和问题。

 

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当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时候,学习便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培养健康人格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

有的家长很权威,孩子想法错了,一定要给孩子讲很多道理,矫正孩子的思想。我们很多家长习惯讲道理,也擅长用讲道理才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其实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不如直接调整孩子的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想的再多不如实际行动起来,我们常说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有效的家庭教育即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培养家长和孩子良好的相处习惯。

发现成长问题是家长需要密切关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宁和心理咨询师擅长的。

千里之足始于足下,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4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